中国各地习俗
北京
每逢七月十五中元节,谷麻大部分收割完毕,农民们在這一天带着谷麻去神庙祭神,感谢神的恩惠,同時到祖先的墓地去上祭,以示对祖先的崇敬和哀思。各寺院设盂兰会,以长椿寺为最盛。另外一项重要活动是“放荷灯”。人们用彩纸做成朵朵莲花,下面用茄子、西瓜或南瓜做底托,中间插上點燃的蜡烛、放在水面上,令其自然漂流而下。积水潭、泡子河放荷灯渡鬼。
福建
由于普度与中元节、盂兰盆节所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孤魂野鬼,而且時间都是在七月,仪式也很相似,因此,闽南民间把三者合一统称为“中元普度”。闽南地区的普度一般分为“公普”与“私普”。“公普”是各村落团体以所在的寺庙为中心,由本地的富豪或寺庙主事担任主祭人举办的隆重祭奠,也叫“庙普”。“私普”一般是家庭、機关举办祭祀活动。
在各地大小不一的普度中,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普度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仪式也最隆重。以“庙普”为例,普度前夕,各寺庙在庙前竖起高达数丈写有中元敬语的“灯蒿”以召集孤魂前来聚集。普度当日,竖起由纸糊成的七层或九层不等的大师佛祖的竖动幡,俗称“立幡普度”。同時,在庙前设祭坛,称为“结坛”。坛中央悬挂写有“盂兰盆会”的大镜一面或悬挂“三官大帝像”,前方置上下两层神桌,摆放神像、香炉等祭奠所用之物以驱邪纳福。此外在闽南临近江河湖海的地方中,元普度都有“放河灯”的习俗,也称“水普”,其目的是指引水中的孤魂饿鬼上岸接受普度。
山西
在山西大同中元节祭祀時间,农村与城市有着差别,城市人主张祭祀要在立秋之后,据说立秋之后祭祖,以后出生的孩子会可能是“秋呆”,也就是怕孩子带傻气;而农村却没有這一说法,他们通常奉行“前三后四”的原则,也就是祭祀時间一般在七月十五的前三天或者七月十五的后四天。在城市中,人们的祭品一般都是纸钱、水果、香以及鲜花;而在农村则会有面塑活动,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花馍的种类样式丰富,不仅看起来艺术气息明显,寓意美好且浪漫。
广西
广西中元节习俗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祭祀,包括家祭和野祭。在家祭祀的主要是自己家族中的祖先或新死者,祭祀時候的主要祭品是指鸭子。人们担心他们会抢夺祖先的供品或者作祟于人,因此也要进行野祭。
(二)节日食俗,在广西,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传说。此外鸡肉、糍粑、红鸡蛋、粉饵、蕉叶糍、水饺、瓜果等也是重要的节日食品;
(三)出嫁女回娘家。在广西,嫁出去的女儿,在中元节這天必须带上儿女,携带鸭子等食物回娘家看望父母兄弟。尤其是父母已经去世的,出嫁女更是必须回家祭拜父母。因此,中元节也被称为“团聚节”、“姐妹节”。
武汉
武汉中元节习俗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烧包袱,武汉人无论贫富,都要购买纸钱、金箔,将其折叠成纸锭,装入厚纸袋中,上书亡人生辰年庚和姓氏,晚上在门前屋后或街边巷口僻静处,用石灰画一圈(一般圆圈留一缺口,口对逝者埋葬方向,示意让逝者收到所烧之物),在圈中焚烧纸钱冥物,据说可防孤魂野鬼掠去。
(二)放河灯。旧時中元之夜,武汉盛行放河灯习俗,以照“幽冥”,超度亡灵。武汉中元节放灯习俗传承至今,但其寓意已从为鬼魂照明引路,演变为祭奠逝去亲人,祈福求吉祥。人们满怀虔诚燃烛點灯,目视河灯飘向远方,盏盏河灯包含着对已故亲人的悼念,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忌夜行由于中元节阴气太重,夜鬼横行,武汉人多忌夜行,特别是忌讳七月十四、十五日夜行。
台湾
在岛内众多中元庆典活动中,海港基隆传承169年的“鸡笼中元祭”最负盛名。“鸡笼中元祭”现场可以看到,各宗亲会布置的展板介绍自家姓氏始祖及迁徙过程,摆有各式祭品的“三连桌”(也被称为“金松宴”)上除了肉禽、蔬果等传统供品外,还有仅供欣赏的“看桌米雕”,這些“米雕”是“鸡笼中元祭”的一大特色,缘起可追溯到三国時代,彼時有人将做汤圆剩余的材料,做成鸡、鸭、鱼等外形,作为供品祭拜先祖。除此之外,中元节在台湾还常能看到“酬神戏”和请神绕境的仪式,每座宫庙请出各自供奉的神明,在街上绕境,保佑百姓安康。国外习俗
泰国
每逢中元节,泰国普吉各界华人团体都会举办相关祭祀活动,普吉中元节活动已有150多年历史,最早由中国潮汕地区传入。根据传统,农历七月十五,除家家户户拜祭祖先、祈求好运外,还要举办“盂兰胜会”,各家各户备办拜祭的礼品要特别丰盛,包括肉类、水果等,此外还会用面粉和糖制成大小不一的红色面团,装饰成乌龟形状,既表达了对于祖先的怀念,还传递了对于全家人健康长寿的祝福。一些地方还会聘请僧人诵经,以普度孤魂,表达中国传统的仁爱和孝道思想。
日本
盂兰盆节于唐代由日本遣唐使引入日本,在名称上保留“盂兰盆节”這一名字,仪式内容上较中国更为特殊。节日当天,每一家都必须要设置魂坛,进行两种魂火的仪式,分别是迎魂火和送魂火。通过點燃這两种魂火来祭奠祖先。与此同時,日本的盂兰盆节还会进行不可缺少的舞蹈仪式。在一些街道,甚至说是偏僻地区的空地上,家家户户都聚集在一起,中间點着篝火,进行一些具有盂兰盆节日特點的舞蹈仪式。而在部分日本城市,如冲绳等地,会进行送纸钱,送房子這样的祭祀活动。
新加坡
新加坡中元节习俗受佛教、道教的影响,加之新加坡华人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经过百多年的演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點,代表性的习俗有中元祭祖、放河灯、焚香烧纸、中元法会、中元晚宴、七月歌台、福物投标等。新加坡的中元节之所以办得這么轰轰烈烈,中元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元会指负责筹办中元节的组织,由庙宇的僧侣、社区的居民、购物中心的商家、工厂的工友、小贩中心的摊主等自发组成。中元会设有“炉主”和“头家”两位主事人员:“炉主”主持中元会事务,每年在神明面前“掷筊”决定人选;“头家”则由出钱出力的人士担任,协助“炉主”处理中元节的大小事务。节日活动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這种祭祖行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時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時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祭鬼
清明与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這个“鬼节”与清明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但旨在让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脱超生,而且还顾及孤魂野鬼。所以“普度亡魂”,是七月十五這个特殊日子的关键词。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作“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時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在浙江的一些地方,民间于此日在地上供施酒食,叫“施野鬼食”,在路边焚烧纸衣,叫“施野鬼衣”,有的还焚烧纸车、纸马,意在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让他们找见归去的路,速速离开。
城隍出巡
明清年间,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坛会,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称其为“三巡会”。七月半這日,跟其他两日一样,由城隍神率同新江司、长人司、高昌司、财帛司,从邑庙(城隍庙)出发,地方官在前为其清道,行至西门外邑厉坛赈济孤魂。城隍老爷出巡的仪仗舆从十分壮观,有活人装扮的皇隶到诸鬼相,还有旗锣队、花灯队、高跷队、彩船队等等,走遍城内的主要街巷。
河灯度孤
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用木、纸、荷叶等做成荷花形状,中间點上灯盏或者蜡烛,有的还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放于水中,任其漂流,为的是给亡魂照明引路,让他们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七月半”之夜,放河灯的人多,看河灯的人更多。夜色中萤火万點,煞是好看。而人们也相信,如果一盏河灯在水中沉没,那就是一个亡魂已经投胎转世,而如果灯漂得很远或者靠岸,就代表着亡魂到了彼岸的极乐世界。
烧纸钱
中国城乡都有化烧纸钱,祭祖先的习惯。节日当天,人们带着纸钱到坟上去祭奠祖先,其情景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城里人也大都在中元节夜里到附近路口焚烧纸钱,以此祭奠已故亲人的亡灵。
演杂剧
中国北方一些地区,在中元节到来之际,在庵观寺院,设盂兰会,搭苫高台,鬼王栅座,诵念经文,演出《目连救母》杂剧,做水陆道场,施放焰火,俗谓“济孤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节日禁忌
中元节期间,民间主要禁忌有:忌熬夜,忌说鬼,忌夜游,忌游泳,忌偷吃祭品,忌晚上拍照,忌乱踩冥纸,忌乱吹口哨,忌披头散发,忌床边挂风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