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及春秋战国時期
依据天時物候进行春祭秋祭,逐渐形成了春祈秋报的信仰与习俗。七月十五,正是农作物成熟、丰收之际,上古先民将各种成熟的果食谷物等供献在神祖灵前,报答神鬼与祖先的荫庇。此時的祭祀仪式在古代称为“秋尝”、“荐新”。
魏晋南北朝
东晋佛教兴盛以后至南北朝時期,“盂兰盆会”以报恩父母之名流传甚广,盂兰盆会由此成为七月十五日的代名词。
唐代
李氏唐朝以老子李耳为祖先,中元节逐渐被重视,出现盂兰盆斋与中元节并行的趋势。两节的地位随不同皇帝对宗教兴趣爱好的转变時高時低,交替变化。武则天崇佛,在洛阳南门举办过隆重的宫廷盆斋仪式;唐玄宗信道,由皇室举办的盆斋活动一度萧条;代宗佞佛,于大历元年(766),“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以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以识之。舁出内庭,陈于寺观。是日,排仪仗,百寮序立于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会昌四年(844)以前,斋会盛极一時,诸寺做的盂兰盆供都十分精妙,人们也在七月十五日游览诸寺,场面十分热闹。唐武宗意在灭佛,所以将佛寺的盆供搬到道观,以供观赏,這样的举动引起了百姓极大的不满。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中唐一代,佛道两教兴衰交替,盆斋和中元节的规模亦随之变化,但从百姓对斋会的极大兴趣和对武宗灭佛一事的态度上大致可以看出:盆斋在唐代百姓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道教和中元节虽然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但此時并没有成为主流。
宋代
唐末宋初杂用“中元”“盂兰”,再到南宋以后专用“中元”,北宋中期以后,“中元节”逐渐固定成为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的节日名称。不仅在《东京梦华录》等节序文献资料中使用“中元节”,在宋代诗词中也多次直接出现了“中元节”一词。如“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两宋之际,道教“中元节”逐渐成为全民性的节日,市民大众有了与之相应的节日民俗活动,“中元节”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名称,這也成为北宋末年以后一项新的民俗活动,一直影响到明清時期。
近现代
20世纪上半叶,中元节曾一度繁荣,后被逐渐边缘化。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但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重庆市丰都县等地仍有举行相关主题的祭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