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闽南祭祖习俗

闽南祭祖习俗

概述:

泉州祭祖民俗,福建省泉州市民俗,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汉代以后,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入闽,祖先崇拜成为维系家族内部团结的重要纽带和最普遍的民间信仰。泉州祭祖民俗形式多样,有自中原传承的宗教规仪,也有基于本地文化生态形成的习俗,以追思祖德的族祭较为隆重。相关规仪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孝敬祖先长辈的理念民间普遍认同。族祭参加拜祭的亲属范围大,大型祭祖仪规繁复,亲属范围更大,筹备时间长,一般不轻易举行。

2007年8月28日,泉州祭祖民俗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89。

闽南祭祖习俗

祭祀仪式上,平常的家祭是亲人聚会的日子,仪式简约,有一种超度先人的家祭叫“做功德”,规仪完整,要糊纸厝、设神坛,拜忏、牵状,普施、跑特赦、劝愿,至烧库银、纸厝化火结束。同时,唱道情、掷铙钹等民间艺术表演穿插其间。

传承状况

泉州祭祖习俗中,包括做功德之类的大型祭祖规仪主要靠僧道传承。

文化特征

泉州祭祖民俗是闽南人祖先崇拜的集中反映,是闽南人亲情认同的生动体现,还是闽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闽南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通过群体性的跨海播迁,流布于台港澳和东南亚、世界各地。祭祖文化所传递的历久不息的家族和乡族观念,是闽南文化的鲜明特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泉州祭祖习俗是两岸同胞寻根溯源的重要载体,对于凝聚家族力量、团结和谐,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血缘感情、亲属联系,乃至民族归属、国家认同有积极意义。泉州祭祖民俗相关规仪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历史渊源

礼敬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汉代以后,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入闽,祖先崇拜成为维系家族内部团结的重要纽带和普遍的民间信仰。据光绪《安平县杂记》“官民四季祭祀典礼”载:“民间祭祀之礼, 如富户有建祠堂者,岁以春、冬致祭。”民国《南安县志》卷九《风俗志二》也载:“泉俗祭祀, 凡世家巨族,每于冬至祭始祖。”闽南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入闽后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过群体性的跨海迁徒,形成以家族发祥地为文化符号的血缘和亲情纽带。祭祖是闽南人表达对祖先和祖籍地双重敬意的重要活动。

祭祖仪式以追思祖德的族祭较为隆重,要挂红灯、贴红联、搓红丸、穿红衣,设主祭、陪祭、司仪,鼓乐、鞭炮、上香、献花、上供、敬酒、读祭文、跪拜,有的也请僧道做法事。族祭参加拜祭的亲属范围大,大型祭祖仪规繁复,筹备时间长,有春(清明)冬(冬至)两祭,或在始祖诞辰日、宗祠修建完成进主日祭祖。如墓祭或进主,有的还出动仪仗、披红绶带、立碑纪念。祭祀结束,各户带“烘炉火饭”回家。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5年12月20日,旅居菲律宾、港澳台、泉州辖区及石狮市邱氏宗亲代表500多人在泉州北峰潘山邱氏大宗祠举行祭祀活动。

民俗内容

泉州祭祖民俗形式多样,有自中原传承的宗教规仪,也有基于本地文化生态形成的习俗。按范围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点分,有墓祭和庙祭;按时间分,有年节祭和择日祭;按仪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两种。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