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大全 > 重阳节 > 重阳节的历史演变

重阳节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节日
秦代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時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時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与重阳节俗相关的蛛丝马迹,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当時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時,祭飨天帝祖先以谢恩德的活动,与重阳時间大致吻合。
汉代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時重阳节求寿之俗。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据说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時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時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百科x混知:图解重阳百科x混知:图解重阳节

魏晋南北朝

“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時期。三国時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這样描述当時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魏晋時,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時期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時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唐代

唐代国富兵强,物阜民丰,过重阳的风气更盛于前朝。贞元四年(788年)九月二日唐德宗的一纸诏令,将重阳节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即将中和(二月二日)、上巳(三月三日)、重阳(九月九日)這三天定为“三令节”。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百官不但可以休假,还能领“过节费”,职位越高,赏赐越多,他们拿着這笔钱可以“择地追赏为乐”,例如,宰相以下及常参官共赐五百贯,翰林学士共赐一百贯,左右神威、神策、龙武等三军共赐一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一百贯,各省诸道奏事官共赐一百贯。

宋代

重阳节在宋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這一天官府、学堂都会放假。北宋初年,宋太祖颁布诏令:“除旧制给假外,每月旬假、上巳、社日、重午、重阳,并休务一日。”宋神宗即位后延至两天,南宋時学堂放四天。《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時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這一時期,汉族的重阳节习俗已被北方少数民族所接受,无论契丹皇帝还是金国女真人,也都在重阳节饮菊花酒,茱萸酒,欢度佳节。

元明清

元明清時期的重阳节,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各种习俗,可称是重阳节的延续期。明清,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時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近现代

后来,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中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的這种“转化”符合其本身的文化内涵,是对重阳节的成功“再造”,更是契合了中国社会趋于老龄化的需求以及人们对健康的关切。
重阳节的历史演变

» 返回重阳节目录

黄历列表 农历黄历大全 吉日大全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