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大全 > 元宵节 > 元宵节的历史沿革

元宵节的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节日

起源诸说

汉文帝诛乱说
据记载,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协力于公元前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勘平之日恰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示庆贺,文帝每年此夜出宫与民同乐。古時正月又称元月,“夜”在古汉语中叫“宵”,所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這一天定为元宵节。
祀太一神之俗
這一观點出自《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這段记载与元宵节颇多相通之处。宋洪迈在《上元张灯》一文引此说,宋朱弁《曲洧旧闻》亦赞同宋洪迈的观點。此后,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沿用了這种成说。這一说法遂成为较有影响的说法之一。据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時,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道教起源
道家解释宇宙分为天、地、水三界,分别以天官、地官、水官掌管。到了北魏時,以三官配三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天官诞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地官诞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水官诞辰为下元节。三元日和三官主三元日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晋末刘宋初的古灵宝经《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佛教起源
此说法认为元宵节起源于佛教。《岁時广记》卷一〇引《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元宵节张灯来源复杂,但习俗受汉传佛教的影响。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神威,而灯火的照耀则有两种妙用。“一灯能破千年暗”,灯火可以破人世黑暗,现佛之光明,去除众生之烦恼。胡申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時,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
能够确切表明张灯与佛教直接相关的最早文献是梁简文帝萧纲的《正月八日燃灯应令诗》。敦煌文书中的《太子成道经》记述释迦牟尼为“宝灯王”,并且“身上燃灯千盏”。南北朝時,元宵张灯渐成风气。到了隋唐時期,元宵节张灯正式成为民间习俗,有隋炀帝所作《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西方来的佛教徒广泛宣传“神灯佛火”,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

历史变迁

东汉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东汉時期,已看到元日朝会既设燎又有张灯的情形。晋傅玄的《朝会赋》中表述了正月朝会的灯火:“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百枝之晃晃。”东汉明帝時期,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點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點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這种佛教礼仪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南北朝
南北朝時,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南朝梁時,正月十五日已有张灯之举,南朝梁的吴均在《咏灯》诗中有“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所谓“三五”是“三五一十五”即上元月。南北朝這一历史阶段是上元节形成期。
隋朝
隋朝時,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记载了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朝大臣柳彧要求禁断正月十五日娱乐逾度的上书,可知隋都长安的正月十五日夜是个大型的以娱乐为主的节日。
唐朝
唐朝時,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燃灯供佛”,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唐景龙四年(710年)正月“丙寅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是夜放宫女数千人观灯。次日又微行观灯。当時认为上元夜天神下降,故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3夜均放灯,后增至5夜。
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時观灯规模之宏大。
宋朝
宋朝時,最热闹、最盛大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元宵放灯期间,不仅灯火辉煌,且有歌舞百戏填充街巷、“乐声嘈杂十余里”。“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灯品至多”,“精妙绝伦”、“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宋代的元宵节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一个惯例:天子与民同乐,以示亲民。一首宋代小词写道:“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说的便是宋朝皇帝在宣德门与民同赏元宵的情景。
元朝
元朝時,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禁止民间元宵放灯,“每值元夕,虽市井之间,灯火亦禁”,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
明朝
明朝時,社火花灯达到兴致的高峰,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更是将500多年前紫禁城内“闹元宵”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1485年的元宵节,明宪宗朱见深下令在宫中隆重庆祝,皇宫内外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人身着喜庆服饰,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宫廷画师从早到晚跟随宪宗皇帝,将所见的热闹场面如实记录。
清朝
清朝,异族入主中原。康熙朝《大清会典》记载: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开始,清宫上元节便定在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三天,這三天中官员要穿朝服,不理刑名,不办事,但紧急要务仍然办理,若举行活动都要有礼乐相伴。元宵节時,紫禁城里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载: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内务府总管率员役于乾清宫前安设天灯、万寿灯。天灯自安设之日起每晚上灯,至来年二月初三日撤下。万寿灯自安设之日起每日升灯联,一直到除夕当天,皇帝于保和殿举行宴会時,才将灯联换做花灯,并于此時安设两廊栏的杆灯。
从康熙十一年(1672)开始,每年正月十四日和十五日两天,清朝例要宴请外藩,康熙前期宴请地點位于宫中,康熙后期改在畅春园,雍正以降则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和山高水长,而宴请時一项重要的节目就是灯戏。民间的灯会壮观,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节日节期

元宵节的定型時期,学界尚有争论。但一般认为,汉魏六朝時期,已经出现元宵节俗,唐宋以后,元宵节俗伴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而逐渐繁盛,诸多节俗传承至今。随着時代的发展,元宵灯节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期也越来越长。汉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代缩短为四至五天。
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新中国成立之后,元宵节一直未被列入法定节假日。当時新中国百废待兴,千百年来第一次当家做主的老百姓,积极火热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1979年后延长了春节假期,但只有3天。2000年,历史性地确定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大黄金周;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被确定为新的法定节日。而元宵节仍未定为法定节日,究其原因,并非元宵节不重要,而是因为這个日期距离春节实在太近。古人之所以元宵放假,是因为当時没有春节大节期。(参见主词条:法定年节假日
节期
朝代说明节期
上元日1天
上元前后各一日3天
上元前一日加后三日5天
初八到正月十八10天
北方3天
南方5-6天
参考资料:

民间传说

上古火把节
民间传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時。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時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东方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袁世凯改名“汤圆”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账,照样在民间流传。
元宵节的历史沿革

» 返回元宵节目录

黄历列表 农历黄历大全 吉日大全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