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概述: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从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機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8日,文物和文博系统的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文化和旅游系统的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時代华章 ”;6月8日,最高检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背景
政府倡议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
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冯骥才又提出這一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
2005年7月,郑孝燮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
详细内容 »发展过程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機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活动文化
标志解释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上方采用简体中文“中国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 guo wen huayichan”,各民族自治地方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culturalheritage”或其他国家文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标准色彩为金色,可根据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颜色,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核心的金饰文物图案,除配合文字使用外也可单独使用。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采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饰图案。有专家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或“四鸟绕日”。
发展目标
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历年主题
[表格内容,请查阅详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_/日期/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_/2024年6月8日/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時代华章//_/2023年6月10日/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彩的地球 多样的生命_/2022年6月8日/時代共进 人民共享/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_/2021年6月12日/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_/2020年6月13日/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详细内容 »目的意义
文化遗产教育青年
强调它的精神意义,设法使公众成为這一天的主人,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使国家文化遗产日成为全民的文化遗产日,使国家举措转化为每一个公民自觉的文化行为。
遗产日是一个纯文化的主题日,所有活动都应是公益活动。
文物和文化機构的工作要在遗产日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进行遗产内涵与保护意识的普及工作。教育界利用這一天,培养下一代人的中华文化的情怀。
历年活动
2009年
主场城市:
浙江省杭州市
国家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厅和浙江省文物局共同主办
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建立文化遗产日活动主场城市申办機制。浙江省杭州市成为首个申办成功的城市。
活动围绕“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精心策划了大型广场主题活动、高端论坛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览讲座等多种宣传活动,以重點带全面,以亮點造声势,动员和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