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活动历程
注意事项
从近年来国内主要網购平台开展“双十一”促销活动情况来看,部分網络经营者涉嫌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因此部分消费者逐渐看清个中猫腻,进而更趋向于理性购物。
小心骗子冒充卖家
众多消费者在“双十一”疯狂血拼的時候,骗子们也在摩拳擦掌。警方根据此前的網购骗局,提出公众最容易上当的环节:一旦遇到網购异常需重新付款或者退款、網店异常无法付款等情况,不要轻信所谓的客服,更不能直接按照对方要求转账汇款,一定要去官方網站核实清楚。
網购警惕“虚假发货”
“‘双十一’網购高峰期,因订单量大、物流超负荷…详细内容 »
活动干预
物流保障
快递公司百架飞機备战
每年的“双十一”網购狂欢节,網购订单均会瞬间激增,而下单后的送货环节都成为买家吐槽的重點。天猫、京东、易迅等国内几大电子商务網站比拼送货速度,承诺網购包裹“当日达”、“一日三送”等快速送货服务。
2013年,圆通、申通、中国邮政ems、顺丰等快递公司紧急征调100多架飞機解决“双十一”期间天猫订单的货运问题。天猫称,以美军最流行的f16战斗機中队为例,100架飞機将可以组成6个战斗中队,100架飞機已经可以武装两个美军航母战斗群。同样,11架飞機的规模,…详细内容 »
消费提示
2021年11月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结合近几年“双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及消费者的投诉情况,梳理出以下六點事项,提请广大消费者注意:
一、“双十一”“低价”不可迷信,得实惠要多对比
“双十一”是商家历時多年打造的“促销节”,线上线下市场笼罩在“巨惠特卖”“全年最低”“限時抢购”“爆款秒杀”的宣传迷雾当中,给消费者形成“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但实际上,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十一”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時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详细内容 »
交易数据
综述
2009年 销售额0.52亿,27家品牌参与;
2010年 销售额9.36亿,711家品牌参与;
2011年 销售额33.6亿,2200家品牌参与;
2012年 销售额132亿,10000家品牌参与;
2013年 销售额352亿,20000家品牌参与;
2014年 销售额571亿,27000家品牌参与;
2015年 销售额912亿,40000家品牌参与;
2016年 销售额1207亿,98000家品牌参与;
20…详细内容 »
社会影响
购物盛宴
自天猫2009年首创“双十一”购物节以来,每年的這一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购物盛宴。
“双十一”的强势
“双十一”之乱,从商家的广告大战中就可窥见一斑。某电商網站在多家媒体投放了一组以“打脸”为主题的广告,广告语包括“快递等半月”“五折买假货”“差评被人肉”内容,直指竞争对手价格虚高、快递慢、平台售假、促销玩噱头、刷单造数据等问题。事实上,這些问题几乎已成电商领域的通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大电商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双十一”战线已经前后长达一个月左右,虽然這是商家自发的市场行为,但无序的竞争带来了多重…详细内容 »
分析报告
2023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者需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今年的“双11”,比拼“价格力”是商家营销主旋律,追求“性价比”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然而,消费维权的问题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點,维权问题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乱象、商品质量问题、手機软件广告不良体验、促销价格争议等方面。
中消协利用互联網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至11月16日的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網络大数据舆情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反馈整体趋于正向,直播和低价成为今年“双11”消费维权热议话题,除优惠价格争议、假冒…详细内容 »
社会评价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汹涌客流和极为庞大的单日成交量显示了老百姓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這对拉动内需无疑是个积极信号。电子商务需求的逆势“井喷”,透露出中国網上消费的巨大潜力,是传统零售业态与新零售业态的的交锋。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认为“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是新的营销模式的大战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大战。分析人士表示,随着100亿节點的成功突破,中国的零售业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线上交易形式已经由之前的作为零售产业的补充渠道之一,转型为拉动中国内需的主流形式,由此开始全面倒逼传统零售业态升级。(华西都市报…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