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概述:
上巳(sì)节,中华古老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又叫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节源于先秦時期的祓禊求子活动,带有一定的巫术与原始宗教色彩。最初是水神祭祀的习俗,人们在這一天祈求水神保佑丰收和平安。汉代以后逐渐带有娱乐性质,扩展了曲水流觞、踏青等节日活动。唐以后,“上巳节”习俗逐渐变冷,宋元時代开始淡出。民国時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此后,“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趋向,最终“上巳”“寒食”两节并入“清明”。如今,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上巳节已经鲜为人知,但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们来说上巳节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此外,上巳节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流行。
2006年,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浙江省景宁县“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贞丰县布依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报京三月三、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法定假日。
历史沿革
起源
关于上巳节的起源,目前主要是认为起于水滨祓禊之俗。上巳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论语·先进》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关于上巳节的最早记录,也印证了這一時期已形成水边祓禊(fúxì)的上巳习俗。周時的祓禊沐浴活动载入了官方礼制,是群体式的大型民俗节日,需由女巫主持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才可以进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時,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详细内容 »
节日别称
女儿节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
与日本女儿节的区别,日本女儿节也在三月三,又叫“雏祭”。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時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是中国隋唐時期传入日本的,但是不一样的是,日本给幼年的小女孩也过节,主要针对几岁的小女孩,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這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由妈妈领着互相…
详细内容 »节日习俗
临水祓禊
上巳节沐浴的活动发生在三月三日,此時正处在季节更替,阳气缓缓上升而阴气没有完全消失的時候,人们容易患病。人们在祓禊時还会用香薰草药沐浴,认为用香草药沐浴可以祈求健康、祓除不祥。上巳节祓禊活动的存在满足了人类祈求子嗣、祈求人类身体健康的愿望。
男女聚会
上巳节外出祓禊游玩的活动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见面的機会,男子和女子在水边相会,互赠花草传递感情。周代仲春之月男女相会的活动是得到认可的,特别是未婚的男女青年在這天必定是要参与到会男女活动中的。会男女的节庆…详细内容 »
外国习俗
越南:准备各种颜色的糯米饭、艾叶做的绿色糍粑、熟鸡、煎鱼、烧猪肉、糯米饼、芋头饼、糖果、烧酒、果汁等,以及香、鞭炮、纸钱、纸衣服等祭祀用品扫墓祭祀。
日本:日本的三月三由中国的上巳节发展而来,称为女儿节,别称“雏祭节”或“桃花节“。有女孩子的家庭,這一天会摆上做工精湛造型华美的宫装人偶、桃花、菱饼等,以祝福女儿健康成长并获得幸福。江户時代,女儿节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三月三日。在這天摆放人偶的习俗是受日本的”人偶“游戏和中国上巳节习俗影响。平安時代,在贵族子女间盛行一种“人偶”的游戏。最初仅仅是种玩具,与节日仪式毫无关系。受中国三月“上巳节”净身去污的习俗影响,演变成如今上巳节摆放人偶的习俗。到日本后,将身上的污秽转移到一种用纸制作的“人形”上,并放到河里冲走,寓意是驱邪去污。到了江户時代,“人偶”游戏与“上巳节”的习俗相结合,不再将人偶放进河中,而是装饰在家,便有了现在“女儿节”的雏形。
传承与保护
上巳节起源于简狄“吞卵生商”,而商人实际上与古代东夷民族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东夷民族发展而来的上巳节,承载着浓厚的东方民族特性。随着商王朝入主中原,其文化为华夏文化圈吸收融合,又经过历代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上巳节。而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战争、迁徙、联姻、商贸往来,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特别是魏晋至隋唐時期,随着汉人南渡及对东南地区开发的不断深入,中原文化沿南岭走廊传入瑶族、畲族、苗族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上巳节逐渐融入各民族的生活,演变为今天各民族隆重而盛大的“三月三”。以上各民族的“三月三”节俗活动,既有婚恋乞子、祭祀祖先等共同的内涵与形式,…详细内容 »
文化价值与影响
上巳节最初是祛邪求吉的节日,后演变成亲近自然、贴近自然的节日。随着時间流逝,虽然上巳节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多彩纷呈的展现形式,但其节俗内容均寄托了人们企图通过祭拜神明来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
“三月三”从汉族最初的上巳节到现在各少数民族的各具特色的“三月三”,表现出明显的信仰性和娱乐性,這也是自古以来传统节日的两个典型特征。信仰性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的敬畏,对社神、山神的敬畏,对生命的渴望,对五谷丰登的祈盼,娱乐性则是融入了传统的寒食、清明节日的一些习俗,增加了与节气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各少数民族则更多地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与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和地域特征相结合。祭祖、祭神、五色糯米饭、彩蛋、男女对歌等一系列节日习俗所反映出的各民族共同的信仰,是“三月三”這一节日存在的灵魂,也是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趋同又不失多样的重要见证。
相关作品
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三月初三這天,王羲之与好友谢安等四十余人,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兰亭序》中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由此之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为后世文人所效仿。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時记》中记载,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论语记述
详细内容 »相关典故
纪念伏羲氏
上巳节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人们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網,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后人为了纪念伏羲,每年上巳节的…
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