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广东
在广东,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清。清明時节广东地区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广东人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因利趁便,拜山之余一家老少亦在山乡野间踏青游玩一番。广东人对宗庙、祖先非常重视,对于宗庙、祠堂、祖墓的祭祀,历来被看作头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都要赶回老家,同父老乡亲一起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为合家团聚的日子。
广东有“行清”与“踏青”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亲近自然,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時间齐去扫山。每年拜山時,首先将祖墓周围杂草清除,然后扎纸,摆上祭祖金猪、鸡鹅鱼肉、鲜果糕點、酒水等供品进行拜祭。完成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點野餐聚宴,或回家聚宴。清明节在广东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一些地方自古就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港澳
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時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時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清明是澳门的法定假期。清明扫墓祭袓是澳门居民很重视的习俗,澳门人把清明当天叫作“正清”,在清明当天扫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节前后,“行正清”的人们除了自备香烛、冥纸以外,还携带了烧肉或是一整只乳猪、水果、糕點、酒等来供奉祖先。
浙江
在浙江,清明俗称祭清明,或“祭坟”拜太公。一般本族人拜太公提早几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后祭自己各户的祖宗。祭清明時先给祖坟“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坟之顶。祭品摆好,先點蜡烛,后點香,按人多少发香,由辈份高的,主祭祷词,然后大家一起跪拜。祭毕,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馃吃。最后收拾祭品离开,所有的坟都要到过,全用同样的程序祭祀。
江苏
江苏各地清明节习俗不尽相同,泰州人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徐州人清明扫墓,犹称“上陵” (陵读音“林”,指陵地),将近清明時,徐州人便纷纷举家上坟祭祖,最迟不得超过清明节這一天。
安徽
安徽省内不同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也不一样。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合肥家家户户则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举行祭祀活动,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海南人扫墓時,以猪、鹅、鱼、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
广西
按照广西习俗,晚上扫墓是禁忌。清明祭扫要按祖先的辈分进行,先扫祖坟,再扫家坟。在广西,许多人会提早制作五色糯米饭,还有三牲(鸡、猪肉、鱼),寓意子孙衣食丰厚,年年有余。
福建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闽南清明节习俗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福州清明,东郊踏青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墓時放纸鸢,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是一种球状的點心。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時,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時“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
湖南
湖南长沙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长沙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湖北
湖北各市的清明节习俗各不相同。武汉清明节有“挂纸”习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鸣鞭炮,供祭品。坪坝、三阳、罗店、宋河等地还有抬香案、抬整猪至墓地祭祖的习俗。
四川、重庆
川东和重庆万州等地,旧時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四川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點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江西
永丰县清明扫墓以清明节“前三后七”为期,九江各地则习惯在清明节前三天和后四天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大部分袁州区人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只有少数外出工作的人才会在清明节赶回家扫墓。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贵州
老贵阳人在清明這天扫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點、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時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青海
青海人过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一直到清明节。
山西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時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時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则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酰酱。官府祭厉坛。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国外
印尼华人
早年印度尼西亚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
马来西亚华人
在马来西亚,华人公共墓园一般叫做“义山”,因此当地人常说清明节“上山扫墓”或者“拜山”。
美国华人
清明時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纽约华人清明节這一天,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
越南
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与中国一样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清明节是越南民间祭扫先人墓和踏青的日子,祭扫者修理坟墓清除坟墓上的杂草、焚香烧纸、有些还献上鲜花。许多地方还有扫墓時燃放爆竹的习俗。在越南,清明节又称为汤团节。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時间接近,越南把二者结合起来,统一在农历三月初三這天吃凉食,比如汤圆或汤团。
韩国
韩国人有过清明的民俗。韩国的清明节是公历4月5日,但不是法定节日。韩国人喜欢用鲜花祭祖,在扫墓時,会放上鲜花以示对故人的怀念。为祖先或者逝去的亲人重新整修坟墓是重要的环节,家人一起去墓地清除杂草,并在墓前郑重地摆上酒、水果、年糕等祭品,跪下叩拜或者行礼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