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起源
1789年7月,攻克巴士底狱中,妇女们亲身参与法国革命的进程,她们要求“平等”的愿望更加强烈;8月,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阐明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但关于女性是否能享有权利的问题,绝大部分议员仍带有性别歧视,认为妇女是天生的弱者,无能力参与公共政治事务。因此,议会明确否认了妇女选举权。
1791年9月,法国的女权主义者玛丽·古兹(又名奥琳帕·德·古日)发表《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是法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地反抗性别歧视,提出妇女政治权利要求的文献,展现出完整的女权思想。1793年,法国妇女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空前高涨。
1908年5月,正值美国社会党在芝加哥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左翼女权活动家们借機在报纸上掀起性别平等大讨论,号召女工们到会场外抗议,要求社会主义党成立全国妇女委员会,专门负责女性运动的组织与宣传工作。尽管多数男性党代表对此极为不屑,但最后迫于压力,还是采纳了這一提案。
1909年,美国社会党人将2月28日定为全国妇女日;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時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這一斗争得到美国和世界广大劳动妇女的支持。
1910年,第二国际哥本哈根会议上以克拉拉·蔡特金为首的来自17个国家的100余名妇女代表筹划设立国际妇女节,但未规定确切的日期;8月,将每年3月8日作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1911年3月19日,奥地利、丹麦、德国和瑞士等国有超过100万妇女集会庆祝国际妇女节。1913年2月,俄罗斯妇女以示威游行的方式庆祝国际妇女节。1914年3月8日,欧洲多国妇女举行反战示威游行。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为纪念在一战中丧生的近200万俄罗斯妇女,俄罗斯妇女举行罢工,拉开“二月革命”的序幕,4天后,沙皇被迫退位,临時政府宣布赋予妇女选举权。
20世纪初這一系列发生在欧洲和美洲的社会主义女权运动共同促成了“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马上禁止在德国庆祝妇女节,并取消了妇女的选举权。在党代会上,希特勒曾说:“党的任何基层组织中,哪怕是最不起眼的职位,也不能让女人担任……我敢说,99%的讨论议题都是男人的事务,女人是没這份判断力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则心照不宣地对外宣布:“议会民主的阴谋诡计左右了德国政治,我们让妇女远远避开,不是因为我们不尊重妇女,而是因为我们太尊重她们了!”在取消妇女节的同時,设立了母亲节。母亲节也是希特勒为纪念自己母亲想出来的點子,他想用母亲节鼓励年轻女子生产报国。美国妇女为争取平等权利举行示威游行1932名苏联海报强调妇女从二等公民身份解放节日发展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以后,由于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被反动派杀害,因此,1919年—1921年国际妇女节的庆祝活动选在3月5日,這天是卢森堡的生日。列宁于1920年和1921年发表《迎接国际妇女节》和《国际劳动妇女节》两篇纪念文章。
1921年9月,蔡特金主持的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会上通过决议,将3月8日這一天定为国际妇女节的具体日期。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开始关注到妇女问题,在中共二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中提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解放”這一后来一以贯之的妇女运动指导方针。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中就提出“一般的妇女运动如女权运动、参政运动、废娼运动等,亦甚重要”、“本党女党员应随時随地指导并联合這种种运动,口号应是“全国妇女运动的大联合”、“打破奴隶女子的旧礼教”、“男女教育平等”、“男女职业平等”、“女子应有遗产承继权”、“男女社交自由”、“结婚离婚自由”、“男女工资平等”、“母性保护”、“赞助劳动女同胞”。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妇女更快地觉悟了,以女工和农村妇女为主体的妇女解放运动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1924年3月5日,广州的《民国日报》发表“庆祝国际妇女日”的社论。1925年3月8日,广州的女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联合各界被压迫的妇女,在广州第一公园举行了第一次纪念大会,会上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同工同酬”、“保护童工、孕妇”、“禁止童养媳、多妻制”、“禁止蓄婢、纳妾”、“同等教育”等口号,会后举行了游行。
1926年3月6日,广州河南各界妇女联欢大会上,何香凝提到:“三月八日,就是全世界女子们求解放的日子;3月8日,广州举行“三八”妇女节大会,大会通过《统一广东妇女运动的决议》,会后,国民党中央妇女部率领2万多名各界人士分别向国民党中央与国民政府请愿,提出修改法律、各行政機关开放容纳女子和实现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的要求,得到大多数人支持。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令全国,规定3月8日为妇女节。
铆钉女工,欧洲女性运动的标志之一德国国际妇女节海报节日变迁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何香凝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获大会通过,促使《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政纲中明确规定:“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同年,广州对于“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活动,不仅成为中国首次公开的“三八”节纪念活动,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重要场域,“国际妇女节因而也成为广大妇女教育、检阅自己力量和加强团结的盛大节日。”
1924年2月,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部会议上,何香凝提议在广州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由中央妇女部负责出面发起集会和游行示威,会后何香凝承担纪念活动的筹备事宜;3月3日,广州执信学校开展介绍妇女节的历史与意义的专题演讲;3月4日,呼吁广州女性参加游行示威的号召被发出;3月8日,在广州第一公园开会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会毕后整队游行,还有十余人乘着汽车散发传单,并沿途演讲。”
19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各地妇女代表齐集北平,为抗议段祺瑞政府视女性为非国民的荒唐选举权规定而举行示威游行。1926年,“三八”国际妇女节,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的劳动妇女群众,开展大规模的纪念运动。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時中央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在瑞金庆祝,召开有数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群众纪念大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并“检阅了苏区的妇女赤卫队”。
陕甘宁边区建立后,每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不仅有常规的庆祝活动,中共中央还会有针对性地提前发布文件、指示,比如:1938年,《中央为“三八”节工作给各级党部的指示》。1941年,《中央为“三八”节工作给各级党委的指示》。1943年,《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的决定》等。“三八”节和围绕节日的庆祝、纪念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年一度发布妇女工作政策、建立妇女工作统一战线、动员基层妇女参与妇运的重要抓手。
1949年以后,《人民日报》每年发表“三八”国际妇女节社论,该社论成为了“由全国妇联主持的代表国家行为的“三八”节大型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0年,“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的评选与表彰活动,更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女劳模”为象征的“新中国妇女”形象赋予了更明确的性别属性。1975年,联合国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
1977年,联大正式决定把3月8日作为“联合国妇女权益日和国际和平日”;同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布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联合国的倡议为实现男女平等建立了国家法律框架,并且提高了公众对于迫切需要在各个方面提高妇女地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