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豆腐文化节期间淮南106个招商项目集中签约
作为第十七届中国豆腐文化节重要活动之一,淮南市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9月15日下午举行,现场共有106个项目集中签约。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淮南市市长曹勇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项目涉及现代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农业产业化、商贸服务业、旅游、文化、教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其中,内资项目103个,合同金额168.64亿元,外资项目3个,合同外资5.338亿美元。签约项目中,工业项目46个,农业产业化项目17个,商贸服务业项目26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16个。
据悉,淮南豆腐文化节自1992年举办以来,已至十七届,一届比一届出彩,去年还被国家评为“全国十大节庆活动”之一。淮南豆腐文化节一直坚持“豆腐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第十六届豆腐文化节期间,共有11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99.15亿元人民币和7.93亿美元。第十五届豆腐文化节期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96个,总投资额76.2亿元。
豆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饮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过去宣传的不够,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以为豆腐是日本的发明。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光大华夏美食,促进人类健康,推动中外豆腐文化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由原商业部和台湾省豆腐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分别于1990年9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台北举办了首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同時将9月15日淮南王刘安诞辰日定为中国豆腐文化节。
豆腐的故乡在八公山,八公山豆腐饮誉海内外,所以,首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结束不久,淮南市人民政府基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考虑,1991年初积极争取中国豆腐文化节的承办权,得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原商业部决定: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于1991年9月15日在淮南举办。后因淮河流域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推迟到1992年。由于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举办得非常成功,原商业部和省人民政府商定并由安徽省原副省长张润霞在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闭幕式上宣布:中国豆腐文化节今后每年9月15日都在淮南市举办。
因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淮南推迟一年举办,而台湾当時举办了,因此产生了海峡两岸中国豆腐文化节届次不一致的问题。为了解决這一问题,1993年原商业部出面协商,决定今后海峡两岸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都不再使用届次,统一改用年号。后为了表明豆腐节的连续性和举办地,2002年经主办单位中商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又以在淮南举办的次数计算改为届次,今年将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淮南)豆腐文化节。
从1992年起,淮南市先后11次(1998年和1999年因亚洲金融危機和国内水灾等原因停办2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豆腐文化节。节庆期间共接待中外宾客2万多人,其中外宾和港澳台胞千余人。田纪云、孙起孟、马文瑞、李德生及卢荣景、傅锡寿、回良玉等国家和省级领导同志,上千名地市、省直部门领导,牛满江、洪光住等数百名专家、学者,数十个文化经贸团组先后参加节庆活动。200多位中外记者先后到淮南采访。1993年5月29日,我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孙起孟、洪学智、李葆华、王郁昭、陈作霖等领导同志到会,张劲夫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地讲话。1996年淮南市设计并由国家电信总局发行了46.8万套“中国豆腐文化节电话磁卡”,开地方“节庆”全国通用电话磁卡发行之先河;1997年还通过安徽省邮电局发行了印制精美的中国豆腐文化节200电话卡,也产生较好的影响。组委会先后编印了《中国豆腐文化节节刊》(三集),《中国豆腐菜谱》(三集),以及《中国大豆制品》、《八公山豆腐》等书籍,将豆腐文化向更深层次拓展。
中国豆腐文化节先后安排了开、闭幕式,豆腐文化国际研讨会,豆腐菜肴烹饪大赛,经贸活动,文化活动,观光旅游等六个方面大中型活动共60多项。
开幕式隆重热烈
中央省市领导、中外来宾及数十万群众参加。开幕式文艺表演场面壮观,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充分展示了淮河的古老风韵、民族文化风采以及淮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豆腐文化国际研讨会百家争鸣
共3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发表论文百余篇,汇编了豆腐文化论文六集。部分论文中的科技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2000年淮南市成功开发研制生产了一种纯天然无糖,集豆浆、豆脑、豆腐为一体的方便绿色食品“益益”牌方便豆腐粉,较好地解决了豆腐保鲜、运输难题,为寿县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首届全国豆腐菜肴烹饪大赛”
由中商会、中烹协和淮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规格高、权威性强、参与面广、影响力大。吸引了16个省市自治区的26个团队和217名选手参赛,名厨汇集,各显技艺,充分展示当今豆腐菜肴烹饪的最新水平,上万人前往参观,受到与会来宾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成为豆腐节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活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