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
gsb16—3061—2013《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历时10年有余,于2014年研制成功。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由新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新疆和合玉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三个单位承担,通过新疆境内11个矿点、青海3个矿点,采集了300多千克的墨玉、2000多千克白玉、5000多千克碧玉等各种玉石,最终提取出了202件和田玉样品,确定了39块从白玉到青玉连续渐变的色块样品。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在研制之初,系统分析和田玉市场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需求,对照现行和田玉标准中未深入涉及的问题,结合新疆和田玉地方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和田玉标准体系发展的规划和蓝图。
(2)杂质矿物极少
在和田玉中,白玉最为珍贵,白玉中最佳者为羊脂白玉,是玉中上品。羊脂白玉的特点是白、透、细、润。由于黄玉出产甚少,故色纯、质润的鸡油黄,其身价不在白玉之下。按照国家标准样品以颜色分类,和田玉分为6个大类: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和糖玉,每一类都有参照标准。
白玉指呈白色的软玉,传统珠宝界对于不同程度的白色软玉有不同的叫法,如羊脂白、梨花白、雪花白、象牙白、鱼骨白、糙米白、鸡骨白等,其中以呈羊脂白色(状如凝脂者)为最好,为和田玉独有。 | |
青白玉指介于白玉与青玉之间,似白非白,似青非青的软玉。古人即用此名。 | |
青玉中国传统的“青玉”为深绿带灰或绿带黑色。青玉最为常见,从淡青色到闪绿的深青色。青玉是软玉中最硬的,但颜色不如白玉美,价值较白玉低。 | |
碧玉呈绿至暗绿色的软玉,有时可见黑色斑点,其绿有菠菜绿、鹦哥绿、松花绿、白果绿、鸭蛋青等。上好的碧玉色如翡翠,古代妇女常以碧玉作头饰. | |
黄玉由淡黄、甘黄至黄闪绿色的软玉。其名称有蜜腊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米色黄、黄杨黄等,罕见者为蒸栗黄、蜜蜡黄。黄玉的颜色一般比较淡。注意:“黄玉”这一名词指代存在同名异物,矿物名为“黄玉”的一种单晶质宝石因其英文名topaz,也被音译为“托帕石”。 | |
墨玉由黑色到淡黑色,有时呈“青黑”色的软玉,往往与青玉相伴,其光泽比其他玉石暗淡。其黑色分布或为点状,或为云雾状,或为纯黑,其名称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夫人鬓、纯漆黑等。在整块玉料中黑色有深有淡,即使在一块以黑色为主的玉石上也会杂有青色,甚至白色,其中墨玉的黑色是由微鳞片状石墨致色的。 | |
糖玉指呈血红、红糖红、紫红、褐红色的软玉,其中以血红色糖玉为最佳,多在白玉和青玉中居从属地位。 | |
花玉指在一块玉石上具有多种颜色,且分布得当、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的“花纹”的玉石,如“虎皮玉”、“花斑玉”等。 |
颜色花纹
和田玉的颜色同国内外其他地区软玉相比,色调较多,自成系列;其次,和田玉有世界罕有的白玉,尤以色如羊脂的白玉为和田玉所特有,极为名贵;再次,和田玉有皮色。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带有皮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丽。中国古代对和田玉的颜色非常重视,它不仅是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赋含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古人可能受五行说的影响,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东方为青,南方为赤,西方为白,北方为黑,中央为黄。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其他为间色,从而将玉也分为五色。但和田玉实际上只有白、青、墨、黄四种主色,另外,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还产碧玉。
和田玉主要结构有以下6种:
玉石文化与应用价值
中国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和田玉是中国玉文化的物资基石,在中国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史上书写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和田玉不仅可以被制成摆件或首饰作为人们的心理寄托,其具有的文化传承意义也是它应用价值的一部分。
在该系列矿物中,(ca+na)b≥1.34,nab<0.67;(na+k)a<0.5,si≥7.50。根据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批准角闪石族分会推荐的尼克(b.e.leake)“角闪石族命名方案”,透闪石与阳起石的划分按照单位分子中镁和铁的占位比率不同予以命名:

(3)矿物粒度极细
(2)光泽:是玉石对光的反射能力,由于各种玉石的质地不同,硬度不同,以及对光的吸收、反射的程度不同,所表现的光泽也不同。和田玉可呈油脂光泽、蜡状光泽或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很柔和,不强不弱,让人看着舒服,摸着润美。一般来说,玉的质地纯,光泽就好;杂质多,光泽就弱。一般光泽油润者价值较高,光泽干涩者价值就会降低。
理化性质
矿物组成
和田玉属隐晶质透闪石玉石,透闪石属闪石族矿物中的钙质闪石亚族,是透闪石-铁阳起石系列矿物中的一员,其化学式为:ca2(mg,fe2+)5[si8o22](oh)2,镁和铁间可呈完全类质同象代替。
影响和田玉纯净度的主要有杂质、异质、绺裂三大因素。杂质有指浆、僵、棉、磁铁矿、石英、方解石和滑石等;异质有粗晶透闪石和水线;绺裂有内绺、纹和裂。
光学效应
所谓的软玉猫眼,有时又称为阳起石猫眼。是一种由平行排列的纤维状的阳起石或作阳起石和透闪石的固溶体组成的集合体,具有较好的猫眼效应。
此外,当si<7.50至si≥7.25时被称为透闪石质角闪石、阳起石质角闪石和铁闪石质角闪石;另外,透闪石铁阳起石矿物中,还会有少量铝替代镁和铁。
(1)隐晶质部分:在显微镜下无法分清透闪石的颗粒大小和形态,以基质形式存在,聚偏光现象明显,干涉色较低,交织成毡状、团块状。
(3)透明度:指透过光线强弱的表现。和田玉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绝大多数为微透明,极少数为半透明。影响透明度有三个因素,一是光线的强弱,二是玉石的厚度,三是玉石对光线吸收强弱。
明代时期
明代,玉石产地和田、莎车先后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统治,和田玉输出内地的首要渠道仍然是朝贡贸易。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卷中,对和田玉的历史、特点、采法等等,作了生动的综述。
力学性质
(1)密度一般为2.93~2.97g/cm3。
(5)显微片状变晶结构:透闪石颗粒呈叶片状分布,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粗,容易断裂,美观性、耐久性较差,甚至无经济价值。
(2)显微纤维-隐晶质变晶结构:指由纤维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纤维状透闪石呈弱定向排列。
mg/(mg+fe2+)=0.90—1.00,称为透闪石

(4)折射率:和田玉的折射率为1.606—1.632(+0.009,-0.006),由于属矿物集合体物质,因而很少能同时读到两个数值,通常用点测法在折射仪的1.60—1.61处可见到一模糊的阴影边界。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
(4)显微片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指主要由片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片状透闪石的含量不高,具有弱定向性。肉眼观察手标本时,片状透闪石表现为斑点状杂质;若定向结构与斑点状杂质大量共存,则会导致玉石容易断裂,影响玉石的品质,在琢磨时需要剔除,故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耐久性较差。
构造
和田玉的构造系指其组成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及整体配合方式。对于和田玉的构造,古代以“填密以栗”称之,与现代的“致密一致”相同,和田玉的构造可分为两类:
和田玉子料的品质包括质地、颜色和形态三个方面,其质地为首要因素。玉质在感观上是细腻、温润、凝重、灵动的,还有透明度、纯净度等。综合三个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细腻度、温润度、美色度、纯净度这四个要素,并按其重要程度顺序进行。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胯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这说明到唐代中期,和田本地已有了相当规模的琢玉业。从文献记载看,和田玉以及和田玉的输入在隋唐时期并不兴旺,当时中西交通相当发达,除了政府间的朝贡贸易以外,主要由粟特商人承担民间贸易,粟特商人在唐玄宗时曾进贡过白玉环、璧等物。
显微纤线状透闪石部分占矿物组成的绝大多数,一般含量为80%—90%或更高。含量愈高,结构愈细致均一。显微纤维状透闪石依据其形态和大小,又可分为隐晶质部分、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近平行的纤维束以及放射状(帚状)纤维团等。
查阅前人的研究资料文献可知,和田玉矿床依据成矿机理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碳酸盐岩蚀变型和田玉矿床、超基性岩蚀变型和田玉矿床。碳酸盐岩蚀变型和田玉矿床:由富ca、mg的白云岩或白云质大理岩经富si和h2o的岩浆热液(或变质热液)交代蚀变而形成。碳酸盐岩蚀变型和田玉成分以透闪石为主,极少以阳起石为主。和田玉颜色以白-青色系列为主(白色、青白色、青色、黄色、浅绿色等),有些情况下含石墨,则形成黑色的墨玉。该种和田玉相对密度较小(一般小于3)。以下和田玉矿床属于该类成因:新疆和田、于田及且末,甘肃安西马鬃山、临洮马衔山,青海格尔木,陕西汉中,辽宁岫岩、海城,吉林磐石,黑龙江铁力,河南栾川,四川汶川,贵州罗甸,广西大化,江苏溧阳,福建南平,江西兴国等。超基性岩蚀变型和田玉矿床:由超基性岩(橄榄岩等)在强烈的自变质过程中,经富ca、si、h2o的岩浆热液交代蚀变而成。其成分以阳起石为主,部分为透闪石,玉石颜色以深绿色为主(碧玉),透光可观察到较多黑点(铬铁矿),相对密度较高(一般大于3)。超基性岩蚀变型和田玉比碳酸盐岩蚀变型和田玉含有更多的过渡金属元素如cr、co、ni等。超基性岩蚀变型的和田玉市场上一般称为碧玉。以下和田玉矿床属于该类成因:新疆北天山玛纳斯玉矿、阿尔金山玉矿,青海祁连山、芒崖玉矿,四川石棉县,西藏日喀则一带的玉矿,江西弋阳,台湾花莲等。在对和田玉矿床的成因研究上,万德芳等在碳酸盐岩蚀变型和田玉(和田玉、岫岩老玉)与超基性岩蚀变型和田玉(玛纳斯碧玉)的硅、氧同位素组成通过对和田玉、玛纳斯碧玉、岫岩老玉的氧硅同位素对比研究得出其成因类型。故研究和田玉矿床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对于分析和田玉成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此外,稀土元素分析、成矿年龄测定等手段也能阐明和田玉成矿物质来源并确定和田玉的成因类型,建立和田玉的成矿模型和成矿系列,为和田玉找矿指明方向。
杂质矿物所占比例甚小,一般为个别出现,总量多不超过1%。出现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白玉中,见有磷灰石和磁铁矿以及少量的榍石,磷灰石一般粒径为0.025mm左右,磁铁矿为0.01mm左右,榍石大小变化范围较大。磷灰石在镜下可见其典型的六方柱横切面形态,表明自形程度较好。磁铁矿呈自形或半自形。榍石在单偏光下为褐黄色,具弱多色性,自形程度较差,正交偏光下干涉色带矿物本身颜色,含量一般为几粒。青玉中杂质矿物除个别磷灰石、磁铁矿外,还具有斜黝帘石和微量的石墨。青白玉中杂质矿物主要同白玉,有时兼有青玉的矿物杂质。
另外,和田玉还具有下列不常见的交代残余结构:
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特定的结晶学方向(一般平行晶面方向)裂开成光滑的平面性质,称为解理,其裂开的光滑平面即为解理面。宝石学中形成解理的难易程度及解理面发育特点将解理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和不完全解理四类。
和田玉的主要构造包括块状构造和片状构造,以块状构造较为常见。
光学性质
(1)颜色:和田玉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白色、青色、灰色、浅至深绿色、黄色至褐色、墨色等。当和田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白色透闪石时,和田玉则呈白色。由于和田玉的化学成分中含有mg,随着fe对透闪石分子中mg的类质同象替代,和田玉可呈深浅不同的绿色,fe含量越高,和田玉呈现出的绿色越深。当和田玉中的透闪石含足量细微石墨,颜色足够黑时则成为墨玉。
一般为1%—3%,多在1%左右,有透辉石、绿帘石、斜黝帘石、镁橄榄石、粗晶状透闪石、白云石、石英、磁铁矿、黄铁矿、镁铁尖晶石、磷灰石等,基本没有粗晶状阳起石,与产于超镁铁岩中的透闪石玉不同。
软玉历史
上古时期
出土文物证实,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有玉器的存在了。但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艺术价值并不高,可能是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的经验不足,所以打造的玉器外形都是十分简单的,加上雕琢玉器的技术与工具有限,所以玉器本身大多没有纹饰。新石器时代,以彩石作为玉器原料。主要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为代表,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岩、硅质岩、透闪石岩、蛇纹石岩等。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楼兰遗址,新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玉斧,是用和田羊脂白玉制成,有的玉斧用和田青玉制成,形如铁斧一般大,玉质细润光滑。
(2)硬度:硬度是指抵抗外界压入、刻划、研磨的能力,是鉴别和田玉的重要标志之一。硬度大,则玉器抛光性好,亮度好,且能长期保存。和田玉的摩氏硬度为6.0—6.5,因结构的不同会有一定变化,一般说同一产地青玉硬度稍大于白玉。工艺界以往在划分低、高档玉中,硬度是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高档玉硬度较大,低档玉硬度较小。玻璃的摩氏硬度为5—5.6,和田玉刻划玻璃时,玻璃会留下明显的划痕,而和田玉却丝毫不会被划伤,这也是鉴别和田玉的一个重要特征。
(4)结构以显微毛毡状为典型
其中白玉为99%,青白玉为98%,青玉为97%(95—99%),在同类透闪石玉中,和田白玉透闪石含量较高。
总体来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远逊色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玉文化处于由古典向中古演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玉器开始走向民间,其雕刻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素。
(1)残缕结构:包裹在变斑晶或变晶透闪石中的残余矿物,与基质中同种残余矿物沿变余层理内外断续相连。这种结构表明,在变斑晶或变质矿物原地重结晶未完全吸收和排除掉原岩相应组分、而在应力不强、反应不充分的环境下形成,为分析和田玉变质作用环境及条件提供了有效的证据。
和田玉的成矿机制及成因类型
对于和田玉矿床的成矿机制及成因类型,前人已经有所研究与认识。在构造扩张带、陆内断裂带、大洋中脊等多种构造环境中都可以发生热液作用从而为和田玉成矿带来条件,而形成热液流体最有利的构造部位便是大陆边缘。从现如今已发现的和田玉矿床来看,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东、西昆仑山脉、科帝勒拉山脉以及乌拉尔山脉等地区,而上述地区(古)大陆边缘特征极为明显。由此得出,和田玉矿床的形成直接取决于大地构造背景,而且与区域构造演化有着不可分割 的内在联系。构造运动是成矿元素的来源,也导致了成矿流体的运移,最终导致了矿床的最终定位。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于阗县深山产玉处已有齐家矿坑、杨家矿坑等,商人从中大获其利,而新疆第一代采玉矿工也由此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和田玉产地成立公私合营的玉石收购站,和田玉的产量大幅增加,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不仅可以做传统的雕件、摆件,亦可做成随身佩戴的项链、手链、戒指。
《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了“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挎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挎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挎十一”。可见,从原始社会末期至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
化学成分
透闪石是含水的钙铁镁质硅酸盐,由于和田玉矿物基本由透闪石组成,因此其主要化学成分接近透闪石的理论值含量:sio253.34%—57.60%,mgo21.30%—24.99%,cao11.33%—17.41%(透闪石理论值分别为sio259.169%,mgo24.808%。cao13.805%,且白玉更接近理论值,次要成分含量少)。
两宋时期
宋代使用和田玉的规模超过了唐代。据《宋史·于阗传》和《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的记载,于阗不仅经常向宋贡玉,而且在贡品中常列首位。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载:“国朝礼器及乘舆服饰多是于阗玉”,说明统治阶级多用和田玉。如图,魁这种器物主要流行于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中,直到元时还广泛使用。
和田玉总体产量仍然较小,颜色质地好的和田玉更是屈指可数。近年来,新的和田玉矿床不断被发现,如广西大化、黑龙江铁力、贵州罗甸、河南栾川、吉林磐石等地。我国和田玉矿最多的省区即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带主要有:南疆昆仑山-阿尔金山矿带、北疆天山、玛纳斯矿带。新疆和田玉是重要的玉石品种,它以其温润、致密等独特的性质和高市场价值一直受到广大群众和研究者们的密切关注。我国和田玉矿较多的省区还有青海省。最初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南部的东昆仑山玉女峰附近发现和田玉。随后青海和田玉矿床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开采量赶超新疆。矿带分布有:中西部东昆仑山矿带、北部祁连山一带、西部芒崖、中东部都兰等。青海和田玉基本以山料为主,山流水料极少发现,未发现籽料。
温润度与光的内漫反射程度有关,是玉石矿物结构、矿物含量和形状等因素的关联,这也是为什么要把细腻度放在温润度之前的原因。温润度的评判主要靠视觉经验,需要专业的视觉训练才行。初学者往往会与玉石的表面光泽度相混淆。温润度差的主要有“过油”和“过干”两种情况。过油,表现得像肥皂或者蜡烛的质感,俗称为蜡状光泽;过干,表现得像普通石头一样,表面无光泽或是光泽暗淡。
政治文化
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生产工具和原始装饰品。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等级观念也随之产生,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规范,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如“六瑞”的使用规定为: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些规范是以玉器的形制和尺寸来区分的,镇圭最大,桓圭次之,信圭再次之地位最低的男爵则用具有蒲纹的璧形玉器。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代。玉玺如此,玉带也有级别规定,唐代就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带的制度。
mg/(mg+fe2+)=0.00—0.50,称为铁阳起石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和田玉的开采继续见于史籍记载。玄奘从印度回国,途经天山南路,他记述瞿萨旦那国(今和田)产“白玉、臀玉”,还说乌徐国(今莎车)“多出杂玉,则有白玉、翁玉、青玉”。和田与内地当时有直接往来,贞观六年(632)于阗国“遣使献玉带”。
(3)韧度:是物体抗磨损、抗拉伸、抗压入等的能力,也可称作抗破裂的能力。所谓韧度高,即表示物体难于破裂、耐磨这一物理指标。韧性通常是玉石内在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对外界压力或破碎力的抵抗能力。韧性大的特点是不易破碎、耐磨。软玉韧性很大,这一特点是其它玉石所没有的,可以作细工工艺。常见宝石中,黑金刚石的韧度为10,透闪石玉为9,翡翠、红宝石、蓝宝石为8,金刚石、水晶、海蓝宝石为7—7.5,橄榄石为6,祖母绿为5.5,托帕石、月光石为5,猫眼石为3,萤石为2。如以透闪石玉韧度为1000,其他玉石或矿物相对韧度为:翡翠500,蛇纹石(如岫玉)250,石英岩10—20,石英5,刚玉2—3,云母2。和田玉有如此大的韧性与其特有的毛毡状结构是分不开的。韧度大则不易破碎,而且耐磨,对于玉器的艺术造型和精雕细刻有极大好处,这是和田玉列为群玉之英的重要因素。
(1)透闪石矿物在95%以上
文化价值
和田玉用来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还常常当作情人间表示爱慕的信物。玉的坚贞永恒,代表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坚贞、永恒。用玉作为爱情信物,表达了人们对白头偕老忠贞爱情的美好意愿。因此玉作为信物来说是能够充分表达情人之间的各种情感。
新疆和田玉真正成为中国上层社会主流用玉的历史,是在汉武帝打通中亚丝绸之路后从西域于阗国引入外贸玉石开始的。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一个“穷”字,充分说明了在汉代能够搜寻到优质的新疆和田玉,非常不容易。也就是说,在汉代之前,中国官方用玉总量中,新疆和田玉的比例因玉材供应的稀缺局限,是非常少的。
道德品质
道德赋予玉文化从产生之时,就用玉赋予了道德观,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对玉进行人格化。玉的道德内涵在西周初年就已产生,从那时起,发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观,将其理念化、系统化是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后,儒家的用玉观一直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儒家道德以其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道德便以其为本,象征着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在这当中,就有很多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与玉有关的字,多表示美好、崇高的意思。例如,经常有人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比喻某人高尚的情操和凛然气节。
和田玉矿床的空间分布
和田玉分布较为广泛,世界范围内有二十多个国家均有分布,例如中国、俄 罗斯、加拿大、新西兰等;我国和田玉矿床较丰富,已知的矿带、矿床或矿点有20余处,分布于10余个省,在新疆、青海、岫岩、黑龙江、广西等地均有产出。
(3)近平行的纤维束:透闪石纤维沿长轴近似地平行排列,消光方向平行于纤维延长方向。
分类
产地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gb/t16552—2003《珠宝玉石名称》规定,和田玉已不具有产地含义,即:以主要矿物为透闪石的软玉都可以称为和田玉,和田玉也可称为软玉。
(4)解理、断口:
(2)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由不定向透闪石显微纤维杂乱交织成的集合体,大小在显微镜下不可测,但形态可以依据消光现象大致分清。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如占据瓜沙二州的归义军、占领凉州等地的吐蕃残部、占据西州的西州回鹘和于阗等都向内地输出和田玉。其中,占据甘州(今张掖)的甘州回鹘进贡次数尤多,仅据《旧五代史·回鹘传》和《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门统计,在后唐同光二年至后周显德六年(924年一959年)三十余年间,即进玉十六次。这些政权进贡的玉材一般以“团”为计量单位,常常直接称作玉团,并有一团玉重八斤的事例。
(1)毛毡状隐晶质变晶结构:这是和田玉最典型的一种结构,表现为:透闪石颗粒非常细微,粒度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清其轮廓,大小均一,交织成毛毡状。具有该结构的和田玉表现为细润而且致密,是优质和田玉所具备的特性。该结构在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中均可见到,与和田玉质地紧密相关。
清代时期
崇尚和田玉的风气在清代达到顶峰,尤以乾隆为甚,其命人雕琢的“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是中国玉器中用料最多、器型最大、路途最遥远、耗时最久、费用最高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乾隆挥斥巨资从距北京万里之外的新疆采集重达万斤的巨型玉材,不吝人力、财力历时三年才将其运至内地,在扬州召集各路能工巧耗时7年终于雕刻完工。“大禹治水图”玉山,从开采到最后全部完工,历经十余年,所用的工时和造价,已无精确的资料可据,但粗略估算,至少数十万人工,耗白银更是不计其数。
(6)放射状或帚状变晶结构:该结构在和田玉中较少,是纤维变晶结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透闪石纤维颗粒聚集成帚状,并伴有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推断可能是在气水热液变质的条件下,透闪石围绕中心强烈向四周急速生长,结晶成放射状。
晶系
和田玉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和阳起石,都属单斜晶系。这两种矿物的常见晶形为长柱状、纤维状、叶片状,和田玉是这些纤维状矿物的集合体。结构
和田玉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95%以上)和阳起石,这两种矿物都属单斜晶系,常见晶形为长柱状、纤维状、叶片状,和田玉是这些纤维状矿物的集合体。和田玉的主要结构为变晶结构,包括毛毡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纤维一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纤维变晶结构、显微片状一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片状变晶结构和显微放射状(帚状)变晶结构。其次还包括不常见的残缕结构和交代冠状结构;
和田玉矿物颗粒虽具一定的定向性,但均不强烈,偶见颗粒具波状消光现象及塑性变形。这些均表明该变质作用应力强度在矿物的弹性限度范围之内;
(3)显微纤维变晶结构:透闪石多呈纤维状聚集,大致平行分布,定向性显著,这类和田玉在琢磨成弧面宝石时可呈现“猫眼效应”。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欲制玉玺,时有西域商人从海道贡献和田玉。永乐四年(1406年)吐鲁番万户赛因帖木尔遣使进贡玉璞,此后西域各国进贡玉石者不绝于史。据《明史·西域传》,先后向明朝进贡玉石的有于阗、撤马尔罕、别失八里、黑娄、把丹沙等,尤以哈密和吐鲁番为多,这些玉材都取自和田。15世纪中叶,贡玉出现了数量大增、质量转劣的新情况。由于进贡玉石优劣悬殊,弘治三年(1490年)制订的回赐办法中,不得不分别规定玉石每斤赐绢一匹,夹玉石每四斤赐绢一匹。在此以前,甚至出现过十斤贡玉仅回赐绢一匹的特例。
由唐一代开始,随着历史背景的转换及中亚和西亚的文化艺术进入中原地区,玉器逐渐褪去了神秘和神圣的光环,走进寻常百姓家。自唐朝开始,玉的选料就大多使用和田玉。玉器图案在这个时期已经更加完整,雕刻的纹路也非常细腻鲜明,此时玉器上开始使用花卉图案,雕刻的花卉相似实物。
两汉魏晋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汉书·西域传》载:“莎车国有铁山,出青玉”。西汉文学家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曾誉和田玉为“白玉之精”。
和田玉的品质与鉴定
和田玉子料的品质包括质地、颜色和形态三个方面,其质地为首要因素。玉质在感观上是细腻、温润、凝重、灵动的,还有透明度、纯净度等。综合三个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细腻度、温润度、美色度、纯净度这四个要素,并按其重要程度顺序进行。
新疆和田玉新疆和田玉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一阿尔金山地区,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中经和田县南部,东至且末县南部。和田玉成矿带断续长1100多公里,为海西期闪长岩与前寒武系结晶灰岩接触交代成矿的,矿体呈囊状、透镜状,产于大理岩中。 | |
俄罗斯白玉俄罗斯糖白玉主要产于巴格达林和达克西姆地区,为中酸性岩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矿床,矿体均以透镜体状、脉状等形式产出,后期受到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 | |
青海白玉青海糖白玉主要产于三岔口地区,矿区位于秦岭昆仑地槽褶皱区,布尔汗布达优地槽褶皱带,昆中昆南深大断裂的挤压带间,并受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呈渐变接触产于火成岩体与碳酸盐岩之间的接触热液交代型和呈突变接触产于断裂带附近碳酸盐岩层中的热液充填型两种产状类型。 | |
韩国白玉韩国白玉的主产地是朝鲜半岛南部的春川,不同产地的和田玉在外形、块度、外皮、颜色、透明度和质地等几个方面既有相似性,有存在一定的差异,“韩料”一般属于和田玉中的低档料。 |
产状分类
产出环境
和田玉按产出环境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原生矿:山料;次生矿:山流水、子料、戈壁料。
(1)块状构造:和田玉最常见的构造,和田玉为致密块体,构造均一,具该构造的和田玉具有毡状显微交织结构、纤维变晶结构和片状变晶结构。
《旧唐书·西域传》称于阗国“出美玉……贞观六年,遣使献玉带,太宗优诏答之”。《明史·西域传》称于阗“其国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昆仑山。土人夜视月光盛处,入水采之,必得美玉”。这里所说的于阗,即今和田。白玉、绿玉、黑玉三河即今之玉龙喀什河、和田河和喀拉喀什河。
和田玉为透闪石一阳起石为主的矿物集合体,所以纯净度的要求没有单晶宝石的要求高,故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之说。
温润度
温润度是指玉在肉眼观感上有一种由内而外所泛出的柔和滋润的光泽,越柔和温润度越好。脂度、油脂光泽是衡量和田玉温润度的一种民间描述方法。和田玉温润度不同于宝石学上光泽的概念,孔子“十一德”中“温润而泽,仁也”,把玉石的温润特性比作君子“仁爱”的品德。
mg/(mg+fe2+)=0.50—0.90,称为阳起石
商周时期
商周时玉成了礼器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造型与纹饰也逐渐丰富起来。
和田玉产地除此之外还有:甘肃省(东部临洮马衔山、西部安西马鬃山),陕西省(陕南秦岭凤县),西藏自治区(藏南地区,包括日喀泽、那曲、昂任、拉孜、萨嘎等),四川省(川西地区的汶川县、石棉县),贵州省(贵州南部的罗甸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中部大化一带),福建省(福建北部的南平地区),江西省(江西南部的兴国、东北部的弋阳),江苏省(江苏南部的溧阳小梅岭),河南省(河南西部的栾川),辽宁省(辽宁南部的岫岩、海城一带,包括细玉沟、瓦子沟、桑皮峪等),吉林省(吉林中部的磐石),黑龙江省(黑龙江中部的铁力),台湾省(东部的花莲)。
(5)吸收光谱:和田玉极少见吸收线,和田碧玉可在500纳米、498纳米和460纳米有模糊的吸收线或吸收带;在509纳米有一条吸收线;某些和田玉在689纳米有双吸收线。
为显微晶质和隐晶质,透闪石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为纤维状、针状、叶片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为长柱状、短柱状、纤维状。据部分样品测定,在电子显微镜下粒度为:短柱状为0.0046毫米×0.0013毫米、0.0063毫米×0.0036毫米,长宽比为2:1或3:1;长柱状为0.01毫米×0.0028毫米、0.004毫米×0.0008毫米、0.012毫米×0.0012毫米,长宽比为3:1或5:1、10:1;纤维状为0.0004毫米×0.000021毫米、0.0021毫米×0.00007毫米,长宽比为20:1或30:1。粒度之细在同类透闪石玉中少有。晶胞参数为:a0=0.985—0.987纳米,b0=1.800—1.805纳米,c0=0.531—0.532纳米,u=105.03°—105.10°。
经济价值
玉器的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玉器作为财富的标志,早在原始社会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就有表现。大型的墓葬中,作为陪葬的玉器就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见墓主是有权有势、财富万贯的首领。到奴隶社会,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著名的安阳殷墟妇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商代贵族和方国墓葬中,葬玉更是丰富,表明大的奴隶主贵族拥有贵重的玉器。到汉代,葬玉之风更加兴盛,著名的汉代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就出自于此。另外最能表明玉器的经济价值的是商代的玉币,用玉作成贝形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同时也有用玉直接交换或进贡的礼品。到了明清以后,玉器商品以成为一种行业,进行买卖交易。
张世南还记录了宋代和田玉的输入途径及分类分等:“大抵今世所宝,多出西北部落西夏五台山。于阗国玉分五色……唯青碧一色高下最多端,带白色者浆水又分九等。”和田玉输入内地,除了依靠于阗的直接进贡之外,更多则是由西北割据政权特别是西夏转贩。《宋史·于阗传》载,丝绸之路沿途上的龟兹、高昌、甘州、沙州回鹘都曾经贡玉于宋。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元昊西攻回鹘,占领河西走廊,掌握了丝绸贸易的控制权。和田玉输入宋境除经西夏外,又取经青唐(今西宁)等吐蕃统治地区入陕西的路线。
矿物组成特征
和田玉基本上是由透闪石的微晶-隐晶质集合体构成的,依据矿物组分及其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显微纤维状透闪石、片晶透闪石和杂质矿物3个部分。
细腻度
细腻度是指组成和田玉矿物颗粒的细小程度和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和田玉玉质判断的首要考量的指标。孔子“十一德”中“缜密以栗,知也”,把玉石的细腻度喻为智,像细致紧密的果实一样内涵丰富。和田玉的透闪石晶体特别细腻,常见的短柱状品微晶质矿物粒度一般在1.3-6.3μm,长宽比为2:1至3:1;显微叶片状在0.8-10μm,长宽比为3:1至10:1;显微纤维状在0.007-0.4μm,长宽比为20:1至30:1。和田玉透闪石矿物粒度主要是显微晶质、显微微晶质和显微隐晶质。其中,显微微晶质最细的粒度达到7个纳米,显微隐晶质还要细,这是其它玉石无法比拟的。
和田玉在矿物组成的特点主要是:
片晶透闪石一般呈单个的片状透闪石出现,长0.05—0.20mm,宽在0.01—0.02—0.05mm之间,有时会更大一些,片状透闪石的长宽比约为3:1—5:1左右。其在和田玉中往往不是主要组成,大约占10—20%左右,含量多时使和田玉的均一性和透明性受到减弱或破坏。肉眼观察和田玉时,见到的透明一半透明均一基底上有不透明略带乳白色调的、不同形态的斑状物,即为片晶透闪石的较大颗粒,好似冷凝的米汤中所见残留的煮烂的米粒,这就是工艺上俗称的“汤”或“石”。
纯净度
纯净度是指玉料在肉眼观察下可见质地干净及绺裂的程度,是衡量玉石瑕疵多少的指标。
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
不同产地的产出环境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和田玉的品质上会有所不同,同种级别情况下,子玉质量最佳、价值最高,山流水次之。
子料又名子儿玉,是指软玉原生矿经风化、冰川、泥石流、河水不断冲刷、搬运而形成。子料其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 | |
山料又名山玉,或叫宝盖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的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质量常不如子玉。 | |
山流水经自然风化、泥石流或雨水冲刷后形成的次原生矿玉料,是子玉和山料玉的过渡状态。山流水的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尚未形成鹅卵状,表面较光滑。 | |
戈壁料经地壳变动被搬运至戈壁滩中,并受大风暴等砂石冲击而形成的以片状为主的玉材,表面有风蚀痕迹。 |
美色度
美色度是指玉色、皮色和沁色的美丽程度,色纯色正为上。
元代时期
元代玉器是在继承宋、辽金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在加工工艺上具代表性的是多层镂空。多层镂空工艺手法在元代已经发挥到了极致,除了能在平面上雕刻出双层图案出来以外,还可以在玉料上多层雕琢,起花可达五六层,而且每层的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白玉镂雕双虎环佩就是一个典例。
(4)放射状(帚状)纤维团:团簇状纤维透闪石呈放射状分布,具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
历史价值
新疆和田玉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在中国颇具影响的有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石家文化等,这些文化是过通玉石及其玉料来表现的,其来源是中国玉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仰韶文化透闪石玉出自新疆,齐家文化包括龙山文化的透闪石玉也来自新疆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