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族风情 > 撒拉族民歌

撒拉族民歌

概述:

撒拉族民歌,青海省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撒拉族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行在青海省循化县、化隆县及新疆伊宁、甘肃积石山县撒拉族聚集区。自明末清初以来,撒拉族民歌融合了当地藏、汉、蒙古,并融入了宗教音乐的元素,具有代表性的有《撒拉玉尔》(传统情歌)《巴西古溜溜》《阿丽玛》《伊秀尔玛秀尔》等;民国年间,撒拉族吸收了河湟花儿和藏族拉伊的特点逐步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撒拉花儿、劳动号子、小调、儿歌、摇篮曲等。

2014年7月16日,撒拉族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60。

撒拉族民歌

撒拉族民间音乐在其创作过程中所灌注的不仅是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所显示出的独特的人文环境。深刻地表达了撒拉人特有的质朴性及追求美的丰富思想情感与艺术感染力,有美学价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94年,在庆祝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的文艺演出中,韩英德清唱了一首撒拉民歌“花儿”受到马俊认可。撒拉“花儿”是撒拉族人民用汉语演唱的一种山歌,流行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县的甘都。

撒拉族民歌使用最多的是羽、角调式,基本上以五声音阶为主。偶尔也会使用加有偏音的六声音阶,用来表达变化的情绪。

曲体结构

撒拉族民歌曲体中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单乐句反复体,还有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双乐句和多乐句变化反复体结构。

央视节目

2009年6月,撒拉族风情歌舞《民歌中国·撒拉尔情韵》走上央视音乐频道的《民歌中国》栏目。录制的《民歌·经典》《民歌·发现》等6期节目,通过访谈和民俗歌舞演示撒拉族民歌的艺术价值。

劳动歌曲:主要有拉木号子、伐木号子、渡船号子、收割号子、连枷号子、打墙号子、打瓦号子等。这些劳动歌曲,由劳动环境、劳动方式、劳动强度的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如拉木号子,由于劳动强度大,气息短促,音乐结构也短小,演唱时即兴编词。

基本特征

民歌类型

撒拉族民歌分为“家曲”和“野曲”两大类。“家曲”和“野曲”之分有两种含义,一是形式方面的;二是内容方面的。形式方面的不同所受到的限制是轻微的,而内容不同的限制则是严格的。为此,“野曲”只能在户外演唱并且回避长辈和亲属。

撒拉族民歌表演

撒拉宴席曲:是撒拉族人民在婚嫁喜事中每当宾客满堂,欢笑宴庆时,为助兴而用汉语演唱的风俗性民歌和舞蹈。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撒拉族民歌,对研究撒拉族地区的历史、宗教、民族、民俗、信仰、社会诸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撒拉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1)材料单一,但性格鲜明;(2)核心腔体结构的重复和变形;(3)采用不同的发展手法,诸如重复、移位、扩充、逆行、倒影、紧缩等;(4)演唱中的即兴处理,演唱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如情绪、环境、心理、民族语言、方言、自身嗓音条件等的影响。

撒拉族民歌根据内容和音乐特点可分为劳动歌(号子)、玉尔(传统情歌)、花儿、宴席曲、宗教歌、儿歌。其中属“家曲”范畴的为劳动歌、宴席曲、宗教歌、叙事歌、儿歌。

音乐特点

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长篇抒情诗,每首都由若干段意义完整的短诗组成,或叙述了一个故事,或抒发某种感情,或塑造一个形象。

儿歌:撒拉族儿歌演唱形式活泼,比喻生动,趣味性很强,含义深刻,大多与儿童的生活、游戏等有关。

旋律调式

撒拉族民歌中具有民族风格和特征的旋律形态:一是以两个三度关系构成的核心腔体,即小三度加小三度,如misolmi或hdola。这种形态打破习惯的旋律上行,而是回转,形成独特的风格。二是旋律下行时构成的“二四二”结构,即大二度加纯四度再加大二度。比较典型的如dorela的l,这种形态流行在撒拉族的主要居住地。

撒拉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他们用民歌的形式唱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撒拉族民歌在唱词上除使用撒拉族民族语言外,还使用汉、藏两种语言。

国家级传承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撒拉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撒拉族民歌,与该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性格和劳动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撒拉族民歌的发展过程中,撒拉族除保留了本身的一些特点外,他民族文化对其歌唱风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传承状况

说唱《阿姑尕拉姬》的故事及其曲调,50岁以下的人没有听说过,60岁以上的人隐约有点印象。音乐艺术人才缺乏是制约撒拉族音乐艺术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年轻人热衷于流行歌舞,对单调的撒拉族民歌缺乏兴趣,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并且相继去世,艺随人亡,群众基础正面临丧失。

传承人物

编号姓名性别民族类别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05-2175韩英德撒拉族传统音乐ⅱ-160撒拉族民歌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保护措施

2008年,为宣传撒拉族传统文化,循化县就业局组织出版撒拉族语言歌曲光碟专辑,由循化词作家张进锋作词作曲12首撒拉语歌曲。

撒拉花儿:高吭明亮,自由奔放,多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但并不完全采用完整的音阶形式,最常见的调式是羽调式和徵调式。

历史渊源

撒拉族先民从中亚的撒马尔罕迁徙至青海东部的循化。入居青藏高原的藏汉文化腹地。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定居后同周围的藏、回、蒙等民族长期相处融合形成现在的撒拉族。虽然撒拉族没有文字,但传统文化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得以保留。

代表作品

撒拉族民歌代表作品有《巴西古溜溜》《撒拉尔赛西布尕》《皇上阿吾涅》《伊香儿玛秀儿》《阿里玛》《阿舅儿》《撒赫斯》《吾热赫苏斯》《阿里玛》《撒赫斯》《吾热赫苏斯》《孟达令》《莫奈何》《马五哥》《孟达令》《撒拉大令》《三花草令》《清水令》《水红花令》《三起三落令》《送烟》《兔儿呀兔儿》《巴西古溜溜》《撒拉赛西巴尕》《皇上阿吾尼》《艳姑居固毛》等。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