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轶事
相传在北宋时期,狄青率领五虎将南征到广西,因远远看去酷似麒麟而得名麒麟军。后来人们为了怀念麒麟军,也为了驱恶辟邪,喻示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用木头雕刻或用竹篾编织成麒麟兽头,并用纱纸贴画上色,每年正月初七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十九各村寨便杀猪宰牛、祭祀神灵,跳起麒麟舞挨家挨户造访送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它作为“麒麟军”的象征,有纪念民族英雄的重要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关文娱活动
壮族麒麟舞开展期间,常伴随有舞龙、舞狮、山歌对唱、唱师公戏、跳采茶舞、上刀山过火炼、庙会、斗竹马等活动。
基本动作
壮族麒麟舞的舞步:“马”要矮(艺人称前点步、蹲裆步、正步蹲为马步,要求马步蹲得越矮越好),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舞蹈时经常在一个强烈的鼓点上突然吐气屈膝,身体随之反复摆动,腿部和手臂动作丰富。
传承人物
李武康,壮族,1945年出生,原籍长塘街人,初中文化,壮族麒麟舞传承人,以演出壮族麒麟舞为主的红绫曲艺团的创建者和导演、名誉团长。李武康酷爱民族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危机之时毅然拿出资金与全副精力,卓有成效地传承了芭蕉龙舞,并成功建立芭蕉龙演出团,之后于2009年秋出资3万元回故乡长塘,将自小就从前辈那里学得的壮族麒麟舞真传向人们传授,并创建了演出团,一面演出一面传承,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家乡父老乡亲的赞赏,成为壮族麒麟舞复兴理所当然的传承人。
2009年,壮族麒麟舞的第五代传人李武斌组建红绫曲艺团,以壮族麒麟舞为主演节目,并对壮族麒麟舞进行整理和编排,使壮族麒麟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发展。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打造的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动力的盛会。每年“壮族三…详情>”期间,在南湖公园举行的环湖巡游嘉年华队伍中,出现了壮族麒麟舞的身影。
壮族麒麟舞曾经一度没落,在改革开放后,壮族麒麟舞有了重新复演的社会环境。

3.学术价值。在南宁及周边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中,壮族麒麟舞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对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民俗价值。
舞蹈过程
出演前,先请圣,即先到村土地庙设坛举行请圣仪式,祭出鸡、猪、羊等祭品,焚香祭拜,然后鸣炮出演。壮族麒麟舞主要演员12人,其他演员若干。雌雄麒麟各1只,共需4个人舞,师公6人,金童玉女各1人。花婆娘1人,珍妇1人,还有鼓乐手、八音手等人。大家从土地庙开始,边舞边唱游村串户,麒麟给各家送福。歌手们的伴奏歌用壮语来唱,歌词多是“勤劳苦干我们收获大,有甘蔗、红薯,粮食堆满仓。麒麟送子又送福,壮族人民世代得太平。”游村串户后,集中到中心舞台展演。中心舞台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所。此时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在鼓和唢呐的伴奏下,开始舞动麒麟,先朝天参拜三下:一拜天,祝风调雨顺;二拜地,祝五谷丰登;三拜人,祝健康平安。然后展演。整个过程约一个半小时。
历史渊源
明代,麒麟舞从广东传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一带。
2.审美、娱乐价值。壮族麒麟舞融民间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
舞蹈特色
麒麟制作
壮族麒麟舞蹈用的一对麒麟,以竹篾扎架,蒙上各色彩布,分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麒麟通常长3.2米,宽2米。
保护措施
2019年,青秀区壮族麒麟舞协会成立。截至2020年5月,协会有75人,年龄小的三四岁,扮演金童玉女角色,年纪最大的已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