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背景
世界海龟日源于2000年美国龟类救援组织的倡议,旨在唤起全球对海龟及龟类栖息地危機的关注。海龟作为存活超过1.5亿年的海洋活化石,其生存状态折射海洋生态健康程度,但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90%。节日选择5月23日与国际自然保护需求相契合,部分早期资料误植为6月16日,系将archie carr博士纪念日混淆所致。
保护现状
全球七种海龟中,玳瑁、肯氏丽龟等五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或濒危物种,具体威胁表现在:
:海平面上升淹没产卵海滩,沿海开发造成沙滩退化
渔網缠绕
:全球每年超25万只海龟死于渔业兼捕塑料污染
:52%海龟体内检出塑料残留:孵化温度升高导致性别失衡,28℃中性温度带缩减
我国通过《国家重點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海龟科全物种提升至一级保护,并在海南三沙等地建立海龟保护站,实施岛长制管理产卵海滩。
保护措施
栖息地保护
2023年马来西亚热浪岛实施昼夜值守制度,使用红光照明减少对产卵海龟的干扰,并通过人工转移巢穴解决产卵扎堆问题。青岛于2022年世界海龟日放归5只安装卫星追踪器的救助绿海龟,首次实现国产设备长期监测。科研监测
保育人员需记录海龟体型、产卵数量等基础数据,并在50只个体安装追踪装置研究洄游路线。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监测显示,温度异常曾导致5.5万只幼龟死亡。公众倡导
上海动物园通过改造海水灯光系统优化展示效果,每周开展两次科普讲解。世界海龟日期间建议公众:
避免购买龟类制品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参与公民科学观测项目
控制滨海旅游灯光强度
生态价值
海龟通过摄食海藻维持海草床生态平衡,其迁徙路线帮助营养盐跨海域输送。成年绿海龟单次产卵超百枚,但幼体需躲避螃蟹、海鸟等天敌,存活至成年比例不足千分之一。人工繁育方面,青岛极地海洋公园成功繁育5只红海龟幼体,为种群恢复提供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