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時代背景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機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機,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機,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中国方面
皇姑屯事件
日军与东北军阀张作霖曾有合作关系,但渐…详细内容 »
兵力对比
关东军
“九一八”事变之時,驻东北日军部队为:陆军驻扎师团(第二师团)近5000人,独立守备队4000多人,旅顺重炮兵大队,宪兵分遣队500多人,飞行队240人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二师团留守日本国内的所有部队全部调在东北,归辖于第二师团指挥。[表格内容,请查阅详细]
事件经过
日军挑衅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時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時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东北沦陷
各界反应
国民政府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处理事变的基本方针为:军事上不抵抗,外交上不与日本直接交涉,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国际联盟,期待国联及“非战公约”国出面对日本施压。
1931年9月19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驻国际联盟的全权代表施肇基即向国联报告事件情况,提出申诉,同時照会美英等国政府,请国际组织主持公道,希望国际各国深切关注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动。同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严重抗议。
9月21日,蒋介石回到南京,召集吴稚晖、张静江、戴季陶、邵元冲等会…详细内容 »
事件评价
突闻十八夕十九晨辽东倭警,眦裂血沸,悲愤难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古文字学家黄侃的日记)
全国同胞对此国难,人人应视为与己身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如政府甘心亡国,我们不能坐视偕亡,当起而自救。(1931年9月26日邹韬奋在《生活》周刊著文呼吁)
九一八事变是我们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国难。(1932年傅斯年在《独立评论》上发表的《“九·一八”一年了!》纪念文章)
日本充其野心,直欲灭我全国,奴我全民,中国当局者,纵欲屈辱妥协,苟安旦夕,已决非日阀所许,呼吁四万万中国国民立即行动起来,制止国共内战,鞭策政府,俾…详细内容 »
社会影响
揭开二战序幕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社会性质转变
毛泽东指出:“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所不断发生的变化,一直持续到1945年9月日本战败…详细内容 »后世纪念
纪念场馆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地处沈阳东北部,柳条湖立交桥西北,西靠长大铁路。始建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之际。1997年9月,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原残碑和地下展厅的基础上开始扩建,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开馆,并由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新馆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开放面积9180平方米,展线长510米。博物馆共设有7个展厅,展览照片800余幅;实物300余件;文献、档案资料近100件;大小型场景…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