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族风情 > 望谟布依族舞蹈“耍麒麟”

望谟布依族舞蹈“耍麒麟”



望谟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全县有90%以上人口为少数民族,其中85%左右为布依族。
麒麟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雄性称麒,雌性称麟,现实中常认为长颈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麒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勤劳淳朴的望谟布依人在生产、生活中根据麒麟文化创造独具一格的民族舞蹈“耍麒麟”,它一路走来几番兴衰、几番沉浮。有角,为龙角,其角极为坚硬,为浅灰色。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盼麒麟送子,就是中国古代的生育崇拜之一。我国古代以麒麟为龙子。布依族是一个比较有创意的民族,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布依人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盼望生得“麒麟儿”。

“麟儿”就是民间的祥瑞与美好期望。


麒麟文化源远流长,麒麟是吉祥之物的化身,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
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但经久不衰,已渗入到望谟布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舞麒麟”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如今发展到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据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马;圆的头顶,有一对角。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且能吐火,声音如雷。经过上百年的提炼,“耍麒麟”在望谟一代独树一帜,并成为当地庆典、祭祀、礼仪等活动的文艺表演项目。“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的意思是有毛的动物)。
“舞麒麟”—是一种贵州望谟布依族独创的民间舞蹈,俗称“耍麒麟”,它把布依族的舞蹈、音乐、民俗等融为一体,热烈奔放,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