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湖南郴州风土人情

湖南郴州风土人情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圩场贸易活动日益活跃,成为全市农村商品流通的一个主渠道,形成了一批享誉整个湘南地区乃至全省全国的大圩场,如嘉禾县塘村镇圩场、永兴县马田镇圩场、苏仙区良田镇圩场等。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瑶人杀牲庆贺,喜气洋洋。名称虽不一致,但内容大体一致,其歌词是出嫁闺女哭诉父母养育之恩,哭诉伴嫁姑娘、姐妹之间的离别之情,更多的是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以及对美满婚姻的向往。节日期间,既有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也有吟、唱、颂、歌、舞、表演、对白、说笑、与客人对唱等娱乐活动。每年农历春分节前后,四面八方的人们齐集安仁县城,进行祭祀炎帝和中草药材、谷种、农具、农副产品、竹木器等商品交易活动。郴州自古以来就有赶圩场的风俗。入夜,敲锣打鼓,到村外燃烧篝火,舞动火龙火狮,围堂歌舞,直到深夜甚至通霄达旦。赶分社期间,草药市场上摆满从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各国采集而来,涉及数百科近千种的中草药。

瑶族起春节,是瑶族人民的春耕纪念节。

郴州是个多民族地区,有汉、瑶、蒙、畲、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白、土家、哈尼、傣、黎、高山、水、东方、纳西、柯尔克孜、土、仫佬、仡佬等27个民族。


瑶族团圆节,是为纪念瑶族先祖六男六女受封婚配,团圆成亲之日。
郴州传统习俗极为丰富,计有安仁赶分社、瑶族起春节、瑶族团圆节、瑶族盘王节[¡]瑶族盘王节,流行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瑶族人民居住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详情>、伴嫁哭嫁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交易日期或“一、四、七”或“三、五、八”或“三、六、九”,各地依习俗而定,沿袭至今。其中尤以今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剧最负盛名,拥有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的湖南省昆剧团。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瑶人手持绿叶青枝,敲锣打鼓,齐集盘王庙,举行祭春活动,祭祀山川大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赶圩场。


伴嫁哭嫁,是旧时流行全市农村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婚礼习俗,伴嫁、哭嫁,嘉禾县称“坐歌堂”,桂阳县叫“坐花筵”,苏仙区谓“坐花园”。
伴嫁哭嫁歌曲调淳朴简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很强。哭嫁唱的歌,嘉禾县叫“哭嫁歌”,汝城县叫“哭喂喂”。自农历十月十六日起,瑶人在盘王庙里举行“还盘王愿”的祭祀活动,历时7天7晚或5天5晚。

瑶族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最神圣的传统节日。
近些年来,当地政府以“分社”搭台,经贸唱戏,“兴千年药市,招天下客商”,使赶分社这一传统习俗焕发了勃勃生机。演唱时均无乐器伴奏,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轮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哭唱、骂唱等。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郴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和传统风俗。伴嫁唱的歌,嘉禾县叫“伴嫁歌”,桂阳县叫“唱娘娘”。

安仁赶分社,始于宋朝,是为纪念炎帝神农而流传下来的民间盛会,属全国独有的民俗节日。
自明代以来,郴州民间在水陆交汇处及城镇周围设置圩场(集市)进行商品交易。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越剧汉语拼音为,英语为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详情>、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