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甘肃陇西丧葬习俗

甘肃陇西丧葬习俗

孝子穿戴孝服,成服出纸后跪礓礤两旁。有的请乐队奏哀乐,道士和尚诵经超度亡灵一至二日不等,请礼宾举行书主(包括点主)礼(即为死者书立牌位)、朝祖礼(即报告祖宗,有祠堂者为告庙礼)、安主礼(把死者的神主安放在灵堂),这些仪式可简可繁,也可合并省略,举行一次家祭礼或大礼(分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孝子上衣外套穿白褂。现在这一切已基本消失,一般只佩带黑纱或黑纱上缀个“孝”字。

旧时父母逝世,孝子服孝三年,这期间不能穿红着绿,唱歌弹曲,头年穿麻布鞋,次年穿白鞋,三年满才穿青鞋。过春节不贴春联,新丧百日内每饭前必先烧香献饭。


亲友吊丧时,送香纸,情重者还送挽棘挽联,悬挂灵堂内外。挽幛用绸缎做成,白或黄纸写吊词缝贴在幛上;挽联用白漂布做成,用蓝颜料直接把吊词写在挽联上。

养生送死,慎终追远,是为人子的天职,家庭的大事。

旧时的丧葬仪式,视家庭景况而作安排。


出殡时举行起枢礼、遣奠礼(灵枢放在丧脚上抬起后行的礼)、合墓礼(下葬时行的礼),这些仪式都很简单。

出殡时,孝子要拉纤,路过至亲家门口,还要举行路祭。
过去有烧七七纸习俗,规定从死之日,每七天烧一次纸,称为“一七”、“二七”、“三七”……最后为“七七纸”,俗叫“断七纸”。到百天叫烧百天纸。点主者一般要聘请县上或本乡著名文人绅士或行政官担任。这个仪式像今之追悼会上致悼词一样严肃。亲友送葬者带白花。

给逝者烧纸钱的风气还在流行。


各种祭礼仪式各不相同,但都要备祭文。大礼繁琐,今已不流行,一般只行家祭礼。
亲属妇女还在烧纸时放声哭啼,表示怀念之情。


解放后,丧葬仪式、送礼习惯、酬谢宴客等大为简化。道士和尚诵经超度、乐队奏哀、主宾赞札等仪式,基本废除,但近年来已渐有不公开举行者。
如讲排场,举行反魂时,在家书主后不点主。送葬时,十岁左右的孙子用盘子端上神主乘青围轿在灵前引导,下葬时灵枢抬悬在墓口,才行点主礼,叫悬棺点主。以后每逢节日或亡大生辰忌辰都要献饭烧纸。特别三年纸节,往往举行较隆重的悼念,叫“烧三年纸”。一般仪式是祖父母或父母逝世后,给穿好衣着,先行拜香,用升子装满粮食,如亡人70多岁,就在粮食上摆80个纸钱,长子身披红衣点一住香,磕一个头,便插在一个纸钱方孔内,如此直到拜完,才抬尸体停灵床,大家在大门外烧纸,设置灵堂,前悬灵帐、伴灵纸,同时请阴阳出殃状,择定安葬日期,隔夜或第三日夜孝子亲视含殓。

开吊前一日出讣闻,开吊日在灵前搭“礓礤”(木板搭的矮平合),上设香案,供吊宾烧香跪拜之用。
葬毕,由孙子抱神主上轿,两个孙子(或侄孙)在轿前左右执熏炉,孝子在轿两旁一手把轿,一手执香,女孝子在后,乐队前导,悼联次之,小乐队在轿前,护送到家才行安主礼。

点主是把长子左中指针刺出血,新毛笔蘸血点在神主上,原写的“xxx神王”的“王”字上加一点便成“主”。
也有送钱的,叫做“送奠仪”,这种奠礼,或多或少,都是按“礼尚往来’方式行事。我家有事你送多少,你家有事我也送同样数目,似有共帮互助的意思。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