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万载傩舞传承600年

万载傩舞传承600年



戴面具是万载傩舞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物造型及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
其中开口傩由傩舞演变而来,既保留了傩舞艺术特征又吸收了古老戏曲成分,有向傩戏[¡]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详情>演变之趋势。它共有《开山》、《关鲍大战》等7个节目,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分生、旦、净、丑,几乎每角必唱,唱、念、做、打齐全,动作古朴粗犷,特色十分鲜明。万载傩面具有大小二十四张,由樟木雕[¡]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详情>刻而成,除大菩萨外,其余面具为人脸大小,其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或威武雄壮,或温文儒雅,或凶蛮毕现,或滑稽可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赣傩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万载傩舞在赣傩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傩文化史、探究傩舞发展、傩戏形成有着重大的艺术价值。
“傩”(音nuó)是古代流行的一种驱鬼仪式。
一件艺术品,如果能长久地被人玩味,令人激动不已,其中必定积蓄着一股内在力量。万载傩舞(开口傩),又称“跳魈”,是江西宜春市万载县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安,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万载傩舞似深山璞玉,如峡谷幽兰,古朴祥和,仪态万千,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比刀》是“开口傩”的重点节目,它既不像戏剧表演的程式化,也不同于武术,而是集结了古人日常生活、劳动操作等形体动作之精华,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一种强悍、干炼、紧奏的独特风格。潭埠、黄茅、双桥、岭东、高城等地的傩舞队是“闭口傩”,马步洞口耕畬布和白良范塘两处则属“开口傩”。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万载有傩约在元末明初,距今已600多年,经过历代民间老艺人的传承和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而得以保留至今,并绽放异彩。

万载傩舞分开口傩与闭口傩两种流派,开口傩与闭口傩虽然表演风格各有不同,但供奉的主帅均为“敕封欧阳金甲大将军”。
后来,“开口傩”逐渐向“傩戏”发展,作为跳傩的民俗形式逐渐消失。它之所以拨动人们的心弦,绝不是模拟自然或想入非非的涂抹,而是那潜伏在作品中的精神。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